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宗元:千万孤独里,寂寞山水心

柳宗元:千万孤独里,寂寞山水心

  据说,在贵州一带,最初是没有驴的。

  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就特地用船从别处运来了一头。驴运到了,却没有什么用处,人们就把它放置在了山脚下。

  有一天,有一只老虎正在山林间捕猎,它突然看到了正在小河边饮水的驴。

  在老虎眼中,这只驴可谓庞然大物。老虎以为它是天上的神物,只敢躲在树木后偷偷观看。

  忽然间,驴子长长地叫了一声,老虎怕极了,以为驴子要来吃了自己,便远远地逃走了。

  可是后来,又有许多日子过去了,老虎渐渐熟悉了驴子的叫声,便越来越近地靠近它,来来回回地观察驴子。

  驴子很生气,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却高兴极了,心里想:原来呀,驴的技艺也仅仅是这样罢了!

  它立即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了这只可怜的驴的脖子,又吃光了它的肉,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唉!这只驴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似乎很有能耐。当初要是它不使出自己的那点本事,老虎固然凶猛,但是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呀!

  这篇《黔之驴》的故事也许很多人都听过,“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也都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脱胎而来。

  而故事的作者,正是中晚唐诗人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寓言作家——柳宗元。

  永贞元年(805)九月,长安古道上,车马萧萧。

  一辆朴质无华的马车上,一名车夫正用力甩着鞭子,不时发出“驾”、“驾”的声响。

  车厢内坐着一位年岁颇大然面容和蔼的老妇人,妇人身旁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形容瘦削,脸上十分憔悴。

  男子一直沉默不语,只掀开窗帘看着马车外的风景。

  又行了一段路,马车忽然缓缓停了下来,车夫向着车厢内轻轻叫了一声:

  “老爷,前面便出长安城了。”

  男子的手似乎轻轻抖动了一下,他喃喃道:

  “是吗?这一出长安,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

  他重又深深地望了一眼窗外,长安的古道,长安的落叶,长安的捣衣声声……终于,他长长叹一口气,对车夫道:

  “走吧!”

  车夫一挥鞭子,马儿轻快地跑了起来,踏得地上的落叶纷纷。

  长安,越来越远……

  远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柳宗元也不知晓。

  他只知道: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后悔!

  柳宗元的一生,是以33岁作为分界线的。

  33岁以前,他是少年才俊,踔厉风发。

  21岁时,他就高中进士;26岁,又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到33岁时已官至礼部员外郎。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孟郊46岁才考中进士,韩愈三考进士、三考博学鸿词科,柳宗元早年的仕途,可谓一路顺畅。

  转变是在这一年,即永贞元年的四月份开始的。

  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怀揣着改革时弊、匡救朝政的雄心壮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永贞革新”。

  然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早已将王朝掏空,积重难返。

  改革在勉力推行四个月后,还是随着唐宪宗的即位,拉下了帷幕。

  永贞革新的反对者们一时全面复辟(bi),甚嚣尘上。在他们的危言蛊惑、刻意针对下,柳宗元和他的同伴们受尽了嘲讽、诬陷与打压。

  这种苦楚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多年以后,柳宗元还在《笼鹰词》中写到那时的心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诗人把自己比作苍鹰,在萧瑟的秋光里,苍鹰曾遨游云天之上,披荆斩棘,所到之处,百鸟纷纷躲藏,何等荣光快意。

  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苍鹰的羽毛尽数脱落,元气大伤。草丛中的狸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一夜之间挑衅不断,令人无法安寝。

  苍鹰只盼望着清秋快快到来,可以挣脱重重枷锁负累,再次展翅,直上九霄。

  这一年的岁末,柳宗元终于携着六十七岁的母亲,跋山涉水来到了贬谪地——永州零陵。

  大概位于湖南和广西交界处,在唐代,这里尚且十分荒凉。

  这一年,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所谓大赦,便是犯有死罪的,可免除死刑;犯有重罪的,可从轻发落。

  柳宗元满心以为自己也可得到朝廷的从轻处理,可迎来的却是一纸明文规定的诏书——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酌情升迁)之限。

  即是说,柳宗元这些人,纵然遇上天下大赦,他们却是在大赦之外。不仅是这次,便是以后,都再也得不到赦免的机会了。

  偏又在这时,一直默默陪在他身侧的母亲,因为年纪大了,承受不住一路的车马颠簸,加上永州气候的潮湿、炎热,又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快就离开了人世。

  痛不欲生之际,柳宗元也曾无数次问自己:

  我们真的做错了吗?明明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王朝伟业计,在当权者眼中,却仿佛犯了比死还要严重的罪名?

  被贬的愤懑屈辱、亲人的离世、独居异乡的种种不适,让柳宗元一度精神郁郁,满腹牢骚无从倾诉。

  山水,于是成了他排遣孤独的最好出口。

  便在这里,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诗人记述自己游览山水的八篇游记,足迹所到之处,往往流泻于笔端,因而情感尤其真挚。

  其中《小石潭记》更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名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诗人本是为了排遣心中苦闷,于是最初他访幽探胜,发现了小石潭,说自己是“心乐之”。

  他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小石潭的嶙峋奇状,潭中游鱼的往来嬉戏。但渐渐地,他终于觉出静寂来,这里实在太安静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诗人心中长久压抑着的凄凉终于再也抑制不住,他于是轻叹着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感慨。

  哪怕这里风景再美,却也只能作片刻赏玩,没有人会在这里长久居住。

  “暂得一笑”后,随之而来的是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

  便是这种“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的心态,让柳宗元的山水名篇,俱都染上一层浓郁的凄清悲凉的色彩。

  而“千万孤独”的《江雪》,便是在这样的整体基调下,横空出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莽莽群山,飞鸟绝迹;杳杳万径,人踪俱灭。

  前两句无一字写雪,实际上却字字如雪,寒意袭人。

  便是在这样粉妆素裹、周天寒彻的世界里,有孤舟一叶,有蓑笠老翁一人,于寒江之上,轻甩钓钩。

  诗人仅仅是在写寒冷的天气吗?

  不,诗人写的也是自己坎坷的仕途,写这遍布寒霜、冷意逼人的世界。

  诗人仅仅是在写垂钓的孤独老者吗?

  不,诗人写的也是自己,写那个宁愿忍受千万孤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自己。

  千万孤独里,寂寞山水心。

  元和十年(815),在贬居永州十年后,柳宗元终于迎来了政治上的转机——朝廷下诏召他还京。

  柳宗元忧喜交集,他等这一天已等得太久,可是内心里又暗暗担忧,前方会不会有更大的迫害等待着他。

  在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后,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长安。与他一同被召还的,还有刘禹锡、韩泰、陈谏等人。

  回到故都,景物骤变,人事也全改。

  当时的宰相韦贯之很同情他们的遭遇,打算安排他们在朝廷任职。可是,他们的政敌武元衡等人,却生怕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势,便想尽办法排挤、打压。

  恰巧又在这时,刘禹锡写下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嘲讽朝堂新贵,这根导火索终于熊熊地燃烧了起来。

  柳宗元怀着希望而来,却遭到更为沉重的惩罚,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州比永州远两千余里,在唐代,几乎是一片蛮荒,树木参天,毒蛇猛兽肆虐。由于土地荒凉,人口稀少,社会也暴动不断,很不安宁。

  最初来到这里的柳宗元,情绪很是低落。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他写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抒发自己去国怀乡的凄凉。

  但当他看到当地百姓的种种贫困、迷信和深重的苦难时,他自己的身世之悲仿佛再不足道。他决心实践自己作为地方官的责任,用手中有限的权力,为人民做一些益事。

  哪怕条件再是恶劣,柳宗元都不曾忘记自己“无忘生人之患”的诺言,他曾说:

  “是岂不足为政耶?”

  难道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就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吗?

  在柳州做刺史的短短四年里,他废除了奴俗,解放奴婢,并引导百姓发展农林生产,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柳宗元又深知提高百姓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便广泛兴办学堂,并利用闲暇时间,栽种中草药,收集药方,总结出《治霍乱盐汤方》、《治疔疮方》等,向百姓宣传推广。

  在文学上,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从诗词骚赋到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包罗宏富,有《河东先生集》留世,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和十四年(819),在长久的心力交瘁下,柳宗元终于不堪重负,一病而逝。

  柳州的人民悲痛不已,他们在罗池为柳宗元建庙,奉他为罗池之神,还为他修建了衣冠墓,表达自己的深切怀念。

  《左传》里说,人生有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能够在这样短暂的辰光里,留下些许自己的痕迹,人生也便不算白活一遭了吧!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叠后

唐代 柳宗元

事业无成耻艺成,南宫起草旧连名。
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酬娄秀才寓湘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唐代 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湘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古东门行

唐代 柳宗元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横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愚溪对

唐代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居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沤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面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漳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且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得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沉思而叹曰:“嘻!有余矣,是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苞枿

唐代 柳宗元

苞枿ba矣,惟根之蟠。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
曰我旧梁氏,辑绥艰难。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
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以众。投迹死地,
谋猷纵。化敌为家,虑则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缧降王,定厥功。澶漫万里,宣唐风。蛮夷九译,
咸来从。凯旋金奏,象形容。震赫万国,罔不龚。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唐代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