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佛系诗人韦应物的一次伟大的转身(上)

佛系诗人韦应物的一次伟大的转身(上)

  

  今年的春节,央视可以说很有心了。不仅继续为大家端上了一场诗词盛宴,另有一档绿水青山看中国,郦波老师、蒙曼老师、张捷老师三位学者大咖,把人文地理演绎得直叫人“春”心荡漾。

  


  这也让我特别地想起一个地方来。

  我的老家在豫东南。小时候没有电视,经常从收音机里听到天气预报,妈妈会告诉我,“江淮之间”就是我们的晴雨表。“江淮之间多云”,我们就多云;“江淮之间小雨”,我们就小雨。咦,竟然有这么准?!

  其实,“江”嘛离我们还差个八竿子,淮河可就在我们边儿上了。

  因为我们那地方的口音和河南大部分地区都不一样,没有翘舌音和后鼻音。

  有时候乘车,司机师傅总会无话找话地问我老家是哪里,我不敢说河南,生怕给大河南抹了黑,因为他一准听到的是“荷兰”,下一句一定以及肯定是:您这还是混血儿呢啊哈。

  呜呜呜~

  被怼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学会了弯弯绕。再遇到司机师傅问,我就说我家住在淮水边上。

  趁他开始蒙圈了,呜呜啦啦赶紧甩出一段:就南北分界线知道吗?你看我是不是既有南方女孩的灵秀又有北方女孩的端庄啊?

  我是南北混血。啧啧。

  这时候他一定以及肯定会说是哦。因为他完全找不到东西了。君不闻东坡有词“霜余已失长淮阔”?长淮!我们淮河也是有着长江”长“的呀。

  所以,对于远离故土的我来说,最美的字不是“豫”,是“淮”。而能把“淮”字谱写成最美诗句的莫过于中唐诗人韦应物了。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简洁的几个字,却能给人以无限遐思;又仿佛一卷淡淡墨痕的山水画卷,只觉得一种寂静的欢喜。

  诗人彼时看到的秋山,和我小时候常常伫立于黄昏里凝望的那一黛南山,其实也还差着一“八杆子”的距离。

  他在哪儿呢?

  这位生长于帝都却耽美于我们淮河之滨的大诗人,他的行踪就在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里: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滁州。金陵城的左边。三百年后,另一位诗词达人对“淮上秋山”进行了注解:

  环滁皆山也。

  幽草、山涧、冷雨、孤舟,空自好音的黄鹂和暗自汹涌的春潮,艾玛,天空飘来五个字:孤独寂寞冷。

  呵呵呵,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鄙视的眼神,子非我,安知我之乐?

  这首诗的诗眼就在第一句那个“怜”字。怜,恋也,爱也。尽管是郊野渡口,空旷寂寥,诗人却从万物自生自长中,领略一份悠然和天趣。后人评曰:非闲淡之胸,不能领略也。

  这位有着闲淡之胸的山水田园派,有人说他是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信手翻开他的履历,却不禁让人大跌眼镜,曾经的他,竟是一位十足的恶少,“乡人苦之”。

  


  韦应物出生于京兆高门望族。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称之“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民间亦有歌谣: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韦,就是韦应物的祖上逍遥公一族;杜,乃唐初名相杜如晦一族。

  韦氏家族也是皇室婚配的重要对象。家族中成为皇后、王妃、驸马、郡马的多到数不过来。

  韦应物的曾祖父韦待价,是一位武将,也是一位郡马。在驻扎辽东期间,曾经跟“白虎星”薛仁贵(就是传说中那个被儿子看作了白虎一箭射死的悲催的老爹)一起并肩战斗过。

  在东征高句丽西御吐蕃中,累立战功,武后任其为宰相。

  人很简单,事很简单,人事就不简单。韦待价出身行武,让他来管复杂的人事工作,结果就是一塌糊涂,受到了同行的鄙薄。

  当边庭告急的消息传来,韦便自请出征,大胜归来,又被提升为文昌右相。

  这一下,韦更是如坐针毡,频频上表请求降职啊。但是,武后呢,每次只是下旨安抚,就是不同意他的降职请求。估计武后心想,这小子有病吧,皇恩浩荡,岂容你说不字的?

  韦待价没招了,只好上奏说,陛下请降我的职,把浩荡皇恩赠予我的父亲吧。

  结果武后就真地追赠他的父亲为润州刺史,但是你想降职依然无门。还是那句话,皇恩不是白菜帮子。

  这样如履薄冰地过了三年,韦待价再次自请出征吐蕃。开始很顺利,捷报频传。谁料碰上一个有点二的副将,犹豫不进之间就贻误了战机。适逢天降大雪,粮草也跟不上来,韦无奈撤军。

  这一下,雷霆震怒,皇恩无存,韦待价的官职被一撸到底,并流放广西。不久就病死了。令人不胜唏嘘。

  


  韦应物的祖父官至梁州都督,三品大员。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宣州司法参军,品阶不高,显然有些没落了。

  但是,并不影响韦应物含着金汤匙的出生。

  在重视出身的唐朝,不是讲究你父亲当什么官,而是讲究你出自哪个家族,是否被社会尊重。

  就像杨玉环,她的父亲不过是蜀州司户,却能嫁给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当正妃。就是因为她出自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啊。

  751年,40岁的杜大叔还凄凄惨惨地奔走于权贵之门,而有着尊贵出生的韦应物,15岁就以三卫郎成为玄宗近侍。

  这个近侍,可不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为生活所迫,卖身进宫的小太监啊。

  三卫郎,是武官,是有品阶的。一般由皇亲国戚、宗室、勋臣子弟充任。“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可谓风光无两。

  像很多“官二代”一样,这位出生豪族的少年,行事也是豪纵不羁,嚣张跋扈,干了很多坑爹坑祖宗的事儿。

  据他中年之后的一篇“忏悔录”中记载: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chū)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chí)。

  ——《逢杨开府》

  恃宠而骄,横行霸道,窝藏命犯,设局赌博,采花贼……十几岁的少年,真的是有恃无恐,嚣张至极。有司尚不敢管,老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浩劫,打碎了这个浮浪少年的美梦,从此竟能洗心革面,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敲黑板,划重点: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担当起“伟大”这两个字的。

  连苏东坡都对其倍加推崇:

  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这位苏家少年天才,更曾刻意模仿偶像而终不似也,怅然道:

  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这样的文坛佳话,也不禁让我想到了当年小白第一次登上黄鹤楼,心潮澎拜之下,正欲留下到此一游的诗句,抬头之际,猛然看到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颓然搁笔,叹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个人才华再大,终有他所不能之事;

  一个人再荒唐,只要他心中善念起,依然会是满庭芳。

  至于那位昔时横行乡里的韦少,如何能浪子回头,破茧成蝶,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寄大梁诸友

唐代 韦应物

分竹守南谯,弭节过梁池。雄都众君子,出饯拥河湄。
燕谑始云洽,方舟已解维。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
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
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

行宽禅师院

唐代 韦应物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答崔主簿倬

唐代 韦应物

朗月分林霭,遥管动离声。故欢良已阻,空宇澹无情。
窈窕云雁没,苍茫河汉横。兰章不可答,冲襟徒自盈。

和张舍人夜直中书,寄吏部刘员外

唐代 韦应物

西垣草诏罢,南宫忆上才。月临兰殿出,凉自凤池来。
松桂生丹禁,鸳鹭集云台。托身各有所,相望徒徘徊。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唐代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幽居

唐代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无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