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156篇诗文
庄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 4篇诗文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75篇诗文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87篇诗文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99篇诗文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9篇诗文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179篇诗文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214篇诗文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5篇诗文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204篇诗文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 6篇诗文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157篇诗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59篇诗文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5篇诗文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84篇诗文
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 8篇诗文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618篇诗文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116篇诗文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97篇诗文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190篇诗文
资福训童行颂 其七
资福训童行颂 其二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深禅师
洞庭十二偈 其十一
洞庭十二偈 其八
资福训童行颂 其十三
吴保义求偈
资福训童行颂 其十四
洞庭十二偈 其六
颂古三十首 其九
道智更衣参学求偈 其一
颂古三十首 其二
颂古三十首 其十一
真州檀越求偈
孙保义求偈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一
金大翁求偈
孙大夫求偈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十
资福训童行颂 其十
资福训童行颂 其四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六
枯骨颂 其一
资福训童行颂 其二十
颂古三十首 其六
枯骨颂 其三
颂古三十首 其一
李都事求偈
枯骨颂 其五
彦强求偈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七
枯髅酒色财气颂 其三
洞庭十二偈 其四
至禅者求偈 其二
洞庭十二偈 其十二
殷员外为包山铸钟毕求偈
资福训童行颂 其九
念弥陀颂 其四
资福训童行颂 其十二
至禅者求偈 其一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四
因首座求偈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三
洞庭十二偈 其九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二
资福训童行颂 其八
念弥陀颂 其一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八十
念弥陀颂 其六
资福训童行颂 其一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八十六
洞庭十二偈 其五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一一八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七十二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六十四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八十八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六十一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六十七
念弥陀颂 其二
偈一百二十首 其六十
刘郎浦口号
上官昭容书楼歌
宗礼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戏赠
送文畅上人东游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
嘲柳州柳子厚
道州月叹(追述蕃中事,与道州对言之)
吐蕃别馆月夜
早觉有感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
及第后答潼关主人
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诸友
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题中用韵,六十字成)
青出蓝诗(题中有韵,限四十字成)
经河源军汉村作
看浑中丞山桃花初有他客不通晚方得入因有戏赠
久病初朝衢中即事
望思台作
夜后把火看花南园招李十一兵曹不至呈座上诸公
河南府试赎帖,赋得乡饮酒诗
赋得失群鹤
自江华之衡阳途中作
楚州追制后舍弟直长安县失囚花下共饮
道州感兴
衡州早春二首
读句践传
风咏
镜中叹白发
友人邀听歌有感
道州郡斋卧疾寄东馆诸贤
读小弟诗有感,因口号以示之
白云起封中诗(题中用韵,六十字成)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
偶然作二首
题从叔园林
送僧归漳州
风叹
嘲黔南观察南卓(一云卓故人效吕温作)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
合江亭槛前多高竹,不见远岸花,客命翦之,感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 其二
题梁宣帝陵二首 其一
嘲黔南观察南卓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武相公中书郑相公
合江亭槛前多高竹不见远岸花客命剪之感而成咏
衡州早春偶游黄溪口号
偶然作二首 其一
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
衡州登楼望南馆临水花,呈房戴段李诸公
合江亭槛前多高竹不见远岸花客命翦之感而成咏
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
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
吐蕃别馆送杨七录事先归
奉送范司空赴朔方(得游字)
喜俭北至送宗礼南行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
衡州送李十一兵曹赴浙东
临洮送袁七书记归朝(时袁生作僧,蕃人呼为袁师)
江陵酒中留别坐客
道州酬送何山人之容州
道州送戴简处士往贺州谒杨侍郎
春日游郭驸马大安亭子
道州南楼换柱
道州北池放鹅
回风有怀
蕃中答退浑词二首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
咏蜀客石琴枕
道州城北楼观李花
道州秋夜南楼即事
道州观野火
冬日病中即事
病中自户部员外郎转司封
闻砧有感
道州夏日郡内北桥新亭书怀赠何元二处士
道州弘道县主簿知县三年颇著廉慎秩满…赴衡州题其厅事
道州将赴衡州酬别江华毛令
道州夏日早访荀参军林园敬酬见赠
道州敬酬何处士怀郡楼月夜之作
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
戏赠灵澈上人
二月一日是贞元旧节有感绝句寄黔南窦三洛阳卢七
初发道州答崔三连州题海阳亭见寄绝句
答段秀才
道州奉寄襄阳裴相公
题河州赤岸桥
题阳人城
晋王龙骧墓
题石勒城二首
巩路感怀
题梁宣帝陵二首
岳阳怀古
奉敕祭南岳十四韵
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
和舍弟惜花绝句(时蕃中使回)
青海西寄窦三端公
蕃中拘留岁馀回至陇石先寄城中亲故
河中城南姚家浴后题赠主人
道州途中即事
同舍弟恭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三十韵
和舍弟让笼中鹰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郑相公
和恭听晓笼中山鹊
奉和武中丞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友
吐蕃别馆中和日寄朝中僚旧
过故乡
老将经
杂兴 其三
题渔乐图
送二侄之官琼州 其一
送二侄之官琼州 其二
奉命供奉南书房恭纪
奉命充省方盛典总裁恭纪
山中暮归
春日赐金园间居即事
马上望盘山
监试卫通判送桂花一枝得四绝句以谢
监试卫通判送桂花一枝得四绝句以谢 其三
以喜闻过墨赠吾婿郑纯父玸
郑昂叔和余问盗诗末及山东事弟侄辈又问山东本末再用前韵答之
贺新郎·此是河清宴
沁园春·一笑樽前
读渡江诸将传
立夏前王日出郊送春
痴儿
送陈群何作吉西征
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
送陈宗谕进叔晋接赴庆元添卒及乃弟泰来四首
送传一新西上
送方德和大镛赴漕
送方潜仲入太学
送方栻赴铨
送龚少贻北赴汀州司户
送洪承信儒发西上
送黄殿讲成父赴广东漕四首
送黄东起西上
送黄少遇非熊守德庆
送黄同年京甫必昌赴广西提干二首
送会之梦龙赴南安尉
送良沃州赋得石上松
送林日升景高之毗陵传氏馆
送林师道似之赴宁都尉二首
送林元质彬之西上
送刘无竞克逊司门赴召三首
送螃蟹
送莆守赵孟坚汝固可舶温陵
送人纸笔
送蜀名父之子程刚仲世德擢甲科二首
送笋菰与方德润大琮石史遥求霜毫
送吴魁君谋叔告赴召二首
送吴梦大监税赴潮州圃湾二首
送乡先生林{左虎几换鱼右文}磻黄石讲会
送徐茂功西上二首
送徐子学鲁赴梅教二首
送张能父天定赴瑞州教二首
送张柔翁必强西上
送赵伯泳涯侍郎守漫陵
送真西山赴召
送郑秉叔西征
送郑邛叔珪之博罗尉四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