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月台夜坐二首 其一

月台夜坐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秋日非无热,秋宵至竟清。老夫连数夕,露坐到三更。

风急星明灭,云行月送迎。追驩追不得,驩却偶然成。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暑后花枝输了春,杂英小巧亦忺人。素馨解点粉描笔,金凤爱垂鸡下唇。

古风敬饯都运焕章雷吏部祗召入觐

宋代 杨万里

高皇中兴社稷臣,紫岩先生第一人。来从紫岩先紫盖,鸿钧转作湘中春。

风流人物被草木,香满橘洲连岳麓。一时宾客盛邹枚,明月夜光和结绿。

雷家夫子龙凤章,优入其室升其堂。朱幡玉节遍南纪,锦帐绫衾推望郎。

使星下照翼轸旁,西山南浦回风光。渠侬别有经世具,袖却两手惟深藏。

玉皇唤渠登庙廊,小却犹在持橐行。野人亦忝同门者,久挂衣冠卧林下。

病身只合钓烟波,儿辈犹堪累甄冶。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健青新走一梢长,外日东风引得狂。定自今番春色里,新枝别样占年光。

晓过花桥入宣州界四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路入宣城山便奇,苍虬活走绿鸾飞。诗人眼毒已先见,却旋褰云作翠帏。

新晴西园散步四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红雨斑斑竹外蹊,黄金袅袅水边丝。举头拣遍低阴处,带叶青梅摘一枝。

虞丞相挽词三首

宋代 杨万里

负荷偏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真将相,赤壁弃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好手未须论。

和巩釆若游蒲涧

宋代 杨万里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
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昭君怨·赋松上鸥

宋代 杨万里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垂丝海棠盛开

宋代 杨万里

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
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嬾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
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

蚤起秣陵镇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山路祇言迥,农家俱夙兴。短长群稚子,回避一田塍。

随犬能知路,骑牛底用绳。兹行有胜事,何处不丰登。

子年刘郎写余老貌求赞

宋代 杨万里

鬓少梳欲无,髭短镊更少。
搔鬓祗捻髭,觅句何日了。

感秋五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平生畏长夏,一念愿清秋。如何遇秋至,不喜却成愁。

书册秋可读,诗句秋可搜。永夜宜痛饮,旷野宜远游。

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请办双行缠,何处无一丘。

南海陶令曾送水沈报以双井茶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沈水占城第一良,占城上岸更差强。黑藏骨节龙筋瘠,斑出文章鹧翼张。

衮尽残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汤。素馨熏染真何益,毕竟输他本分香。

记梦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云袖危相复,霜钟韵政迟。忽然数声急,却是住撞时。

留题筠庵以一盖层出如蓑衣然

宋代 杨万里

茂林脩竹翠光中,那得披蓑一老翁。白石砌成珠子径,黄一裹却水晶宫。

夏凉冬暖非人境,雪打霜封即钓篷。老子明朝便东去,更携瓦枕享松风。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

宋代 杨万里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踰灩澦到峨眉。
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
老夫蚤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
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
水到峨眉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
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从此无南风。

晓过花桥入宣州界四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敬亭宛水故依然,叠嶂双溪阿那边。谢守不生梅老死,倩谁海内掌风烟。

立秋后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

宋代 杨万里

雨后林中别样凉,意行幽径不知长。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

萧照邻参政大资挽诗

宋代 杨万里

公如月欠一分圆,生死应同昼与昏。鼎鼐□□□□□,□□露□留好□。

赠旴江谢正之

宋代 杨万里

策马访柴扉,庭前草亦□。谈今复谈古,如子□□□。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