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其一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岳麓猿声里,湘流雁影边。自天持一节,到日是新年。

身退名逾重,今稀古则然。黄花非不好,只是插离筵。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秋山秋雨蚤作有叹

宋代 杨万里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鸟臼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晚憩富阳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春馀客里政无聊,忽报潮头雪样高。急唤清空竹陵酒,旋尝梅子与樱桃。

宣歙道中

宋代 杨万里

天齐玉立万孱颜,三日深行紫翠间。便是昨来千佛阁,望中见此两州山。

诗家寒刮少陵骨,宫样高梳西子鬟。祗好遥看莫登览,今晨登处鬓都斑。

春草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天欲游人不踏尘,一年一换翠茸茵。
东风犹自嫌萧索,更遣飞花绣好春。

和彭仲庄七言

宋代 杨万里

向来年少今老翁,随身不去只有穷。请君与我共看镜,岂复平生冰雪容。

秋霖暗天瘦日色,满掇黄花当朝食。何人裹饭问子桑,穷里逢君自为客。

空山冻吟只自奇,故人之外谁相知。今年相从岂不好,安得到老长追随。

喜君诗思未渠薄,秋后花鹰兔边落。惭我短才涩欲无,霜馀冰涧流还涸。

君游宣溪何日来,愁城封闭待君开。定知此行脱寒谷,领取阳春一并回。

舟中排闷

宋代 杨万里

江流一直还一曲,淮山一起还一伏。
江流不肯放人行,淮山只管留人宿。
老夫一出缘秋凉,半涂秋热难禁当。
却借楼船须流下,逆风五日殊未央。
老夫平生行此世,不自为政听天地。
只今未肯放归程,安知天意非奇事。
平生爱诵謪仙诗,百诵不熟良独痴。
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

早朝紫宸殿贺雪呈尤延之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阁银楼集玉鸾。
老子来看收不彻,梅梢拾得水精盘。

竹枝歌七首

宋代 杨万里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
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题永丰刘伯英双清亭

宋代 杨万里

银河一派天上来,霜松万本水际栽。公干作亭占佳处,拦住清风入窗户。

醉馀绿绮膝上横,学得松声与水声。更待九秋月亭午,白玉壶中有新句,烦君赤手双拾取。

醉後捻梅花近壁,以灯照之,宛然如墨梅

宋代 杨万里

老子年来画入神,凿空幻出墨梅春。
壁为玉板灯为笔,整整斜斜样样新。

雨后行郡圃

宋代 杨万里

雨馀行脚古城隈,为爱危亭首屡回。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

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

宋代 杨万里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
班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如。
若怨平生食无肉,何如陋巷饭斯蔬。
不须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时始忆渠。

醉笔呈尚长道

宋代 杨万里

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
十年相别一相逢,和气春风谈笑中。
如今耆旧晨星似,犹及先生说遗事。
舌端往往疏九河,只有剩浪无欠波。
汉渠周柱几青竹,却在先生一泓腹。
诸公道是今乏才,如何此士尚尘埃。
此行青规更黄阁,拭目孤鸿径寥廓。
能念南溪病客无,风来肯寄半行书。

芗林五十咏 其三十一 梨花原

宋代 杨万里

禁火晓未暖,踏青昏恰归。何堪一原雪,将冷入春衣。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补外公何幸,求归我尚留。还为万里别,又费半生愁。

安得欹黄帽,相从却白头。醉中有话在,欲说忘来休。

明发鸭步

宋代 杨万里

两岁春船各一时,今年船快去年迟。青山面目何曾改,清晓看来别样奇。

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

宋代 杨万里

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万烟霄白玉京。

香满乾坤书一卷,风吹鬓发雪千茎。旧时脱却银袍处,还望清光侍集英。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鍊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衡山值雨

宋代 杨万里

稍喜归涂中半程,犹愁泥潦未知晴。雨来也不怜行客,风过何须作许声。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