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眼昏

眼昏

明代 释函是

去年齿痛疑生尽,今日偷生眼又昏。牡丹蕾小花同叶,山径云摇石作豚。

世故无闻真法界,目前不见别乾坤。解嘲未必全因老,亦有微言过漆园。

诗人释函是的古诗

庚戌元旦书怀

明代 释函是

出世已经三十年,红帔白发拜金仙。身閒在世岂容易,梦觉随人只倒颠。

夜雪晓风思暖盌,松涛溪管羡高眠。未来人事应难料,又报钟声上法筵。

寄澹归二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下江路断偏为寄,入岭人频懒作书。不能仰面成疏放,强欲诛茅似有馀。

峰抱石坪宜架阁,屋连荒垄且开畬。前途未必无知己,却较还山得自如。

寿陈伯恭三首 其三

明代 释函是

南华读罢恣高眠,山院閒来亦学禅。会当携策干时去,世上人疑葛稚川。

刻诃林语录谢诸檀越二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四十九年一字无,如何野老却叨叨。垂钩千尺深潭意,极目清波忆巨鳌。

双镜楼

明代 释函是

一镜从空出,清光透檐隙。白白入双眸,并作琉璃国。

中有五色云,隐显镜中错。四窗常豁然,阳燄生虚室。

古称百尺楼,高广非其匹。高出九霄上,俯视犹蜗角。

横亘踰八荒,转足失广漠。远睇彭蠡滨,秋水连天白。

近枕紫霄高,松竹罗其侧。山晴天气朗,时花爱丽日。

百鸟翔且鸣,高低竟晨夕。星月绕榱楹,寒空彻几席。

风雨至无时,轰雷震山岳。瞬息复晴霁,万木光通泽。

时运无古今,观听有荣落。流览一镜中,双眸自开合。

寄王廉宪仲锡

明代 释函是

峄阳孤树逼青霄,流水高山向泬寥。擿发久推今广汉,持平还拟古皋陶。

千寻渤海群龙战,万里秋风一鹗骄。闻道遐心垂顾问,东篱花待晚萧萧。

固穷吟三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须信出门便是草,端居蓬岛控遐荒。饶他丰俭终当尽,尧舜垂裳帝力忘。

雷峰即事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海外日长生计拙,山中屋少住僧多。筑得东篱倒西壁,算来真不奈缘何。

舟抵南安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地尽东南障海门,乡关依旧几生存。人民顾我无相识,财货如泉各有樊。

万古山川同旦夕,百年荣落自乾坤。一从度此成衰老,回首何年听夜猿。

四支

明代 释函是

漠漠同云向夕垂,千门万户锁寒炊。落花一片能潜化,何况芳林绝路岐。

寄黄山还生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闻君隐黄山,仍戴竹皮冠。去秋飞一札,看看度岁寒。

约我当春来,又是桃花残。运化一何易,相见一何难。

山深多白云,玄鸟今复还。欲倚千尺松,为君筑净坛。

老眼望已穿,踟蹰空长叹。

答居士

明代 释函是

至理便为渗,大道落蹄筌。西来无旨意,何处有单传。

生心已非性,离人谁是天。不立立自昧,动必伤自然。

饥餐知饥餐,倦眠为倦眠。只此一念差,过乃踰大千。

特地自知非,金销石匪坚。举头天外看,所见皆先贤。

来机禅人五十一

明代 释函是

寸丝不挂袈裟旧,放过玄机此再来。五十还教更五十,莲花岁岁腊前开。

勉乐说还丹霞

明代 释函是

咫尺丹山不肯归,已看红脱荔枝矶。谁言锦石非深隐,谩说香炉待息机。

阅遍人情还老大,许同宗党莫依违。灰心赖有吾门在,古道于今岂尽非。

尘异献菊

明代 释函是

寂寞秋山百卉残,谁将霜质傍阑干。元亮东篱徒酩酊,侏儒玉笥餐盘桓。

把茗共餐知味苦,移床独对爱香寒。自惭傲骨同幽逸,聊作吾门晚节看。

四季雁四首 其四

明代 释函是

楚原千里稻粱肥,掩映芦花好息机。犹自孤鸿深夜戍,一声高向白云飞。

勉袁调公居士

明代 释函是

儒门澹泊难收拾,此日撑持未有人。修道却从戒慎始,睹闻断处铁花新。

勉众

明代 释函是

一念依违百念生,谁能转处不留情。须知事梦心非梦,若待因成果已成。

明镜当台毫发现,空华翳目鬼神惊。劝君慎勿随生灭,覆水难收后日名。

远游二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远游迷卢外,不离迷卢中。偶逢海大鱼,忽化为神龙。

神龙无定形,随意成纤洪。或现南鳖鼻,或时群蛟从。

合马产龙驹,■悷难络笼。我有豢龙术,乘之驰西东。

鞭耳倏不见,隐显潜吾躬。遥望在山头,只是住山翁。

往来平无奇,安知吾跨龙。

舟次万安寄刘五文学

明代 释函是

觌面难逢昔日人,滩声不断偃溪闻。暂移鹤影罗浮瘦,却有云瓶蚤待君。

释函是

释函是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4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