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彭汝砺
未得从君醉宴亭,坐无酒意正醒醒。坐飞野壁春心远,蝶误花枝昼梦惊。
草履踏泥寻曲径,纱衣冒雨上重城。金丝不厌幽闺地,时向高风叶一声。
去桐庐学
中庸方自乐,外虑巧相侵。兴废尽天意,行藏非我心。
泪因莺谷乱,愁为鹡原深。日暮途方远,谁赓马上吟。
又书怀
锦江蟠泊落云端,秀气全分在尔颜。少日大鹏飞北海,清时片玉出昆山。
心存魏阙安危际,名在丹台伯仲间。昨夜泸渝初奏捷,巅崖谁为勒铭还。
奉招正仲
槎头鳊熟物且旨,竹叶酒清人可思。临水登高终日待,此心祇有楚山知。
日影
日影昏冥雨力微,扁舟欲往浪沾衣。不甘落叶东归去,空羡征鸿北向飞。
俗恶懒经沽酒市,身闲欲卧钓鱼矶。祇疑风色相欺得,系滞尘踪未许归。
过虎北口始闻鸡
雪馀天色更清明,野店忽闻鸡一声。地里山川从禹画,人情风俗近燕京。
渔阳父老尚垂涕,燕颔将军谁请缨。容覆不分南与北,方知圣德与天平。
陈师道教授示黄梅诗次韵呈正夫学士四首 其一
美色绝殊众,暗香时著人。齐州终自别,不比岭头春。
和莘老城东斋祠 其一
郁郁葱葱佳气中,晓天春雾湿濛濛。晓川更洗崇朝雨,草木还催二月风。
乐国地开金色界,容台人在水晶宫。长年饱食知无补,尚有私诚祝屡丰。
再和子育韵 其四
朔风吹雪著人寒,行尽千山复万山。旅思乡愁两无奈,不须诗债更相关。
宴亭一首
万安道中
上下鸡笼牛口滩,滩头濯濯雨声寒。滩蒸晓日云无间,波漾春风雪未乾。
落絮并花浮远水,飞鸥随鹭落惊湍。扁舟稳泛沧浪远,珍重严陵一钓竿。
寒食日李卿仲求宴芝山刘丞子先以诗献李卿坐客皆和
急雨不闻枝上莺,春风祇度管弦声。花梢日拥千兵出,柳叶低遮五马行。
和济叔城上数篇 柏
落尽桃花梅子英,一枝霜雪自光荣。猛怜夜月纷纷影,频听秋风细细声。
次中丞韵
人家碧瓦照朱丹,缥缈烟涛密琐关。缥水北邻千里海,万峰南揖四明山。
鸟啼浮世尘埃外,人在青云道路间。祇恐公归难久驻,匆匆便捧诏书还。
江花四首 其四
花丽水疑染,水清花欲燃。沧浪无限意,好在钓渔船。
和祖道募耕者赴西北
朝廷今日重农耕,劝募招怀有度程。四海田畴须垦辟,万箱菽粟看流行。
薄荷
神农取辛苦,病客爱清新。寂淡花无色,虚凉药有神。
烦心侵冰雪,眩目失埃尘。自是芝兰臭,非同草木春。
岩夫庭佐欲归出长安以诗邀游后圃
马蹄容易去吾东,行李纷纷计已匆。还使寸肠随夜月,不知一泪落春风。
双飞露草看原鹡,独宿云溪念塞鸿。更约藏舟今日饮,百壶清笑慰飘蓬。
送太守舒郎中赴阙 其三
解郡西南促去程,扁舟西下照江明。旌麾益近青云路,剑佩行朝白玉京。
势位久淹犹郡国,光华此去即公卿。山林愿听功名起,野拙犹能颂治声。
寄和仲
日月其除如掷梭,老来衰疾转添多。苦心不祇荼毒似,短发无如霜雪何。
毕竟行藏浑有定,寻常聚散亦非它。欲知日暮相思意,牛首山前湖水波。
简振道判官
涉汴浮淮即渡江,一春饱满看沧浪。临溪高柳为谁绿,隔浦幽花还自香。
暖日鱼儿浮密藻,轻风燕子语危樯。遥知景物烦酬唱,到日诗成几百章。
彭汝砺
彭汝砺,字器资,祖籍江西袁州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滨田村)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等。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其后裔以鄱阳滨田,双港为中心,散居全国各省市等地。► 568篇诗文
过石头镇寄文渊 其二
三年七到袁州
敏叔家会仙洞
吴园杂咏十九首 其十五 秋月楼
和执中游山四诗 其一 谷隐寺
吴园杂咏十九首 其十四 忘忧亭
景繁见和再用前韵驰寄
豫章彭真人观 其一
送虞资道赴阙
和千乘先生诗
得书并简仔仲二侄 其一
上留守侍读生辰
轻舟
和君时弟芝山避暑
马上见蜀山
雨寄君时弟 其一
寄钱穆父
途中寄君时弟 其一
大暑道中
瓦鼓
在合肥幕中有作
寄叔宜弟
拟田园乐 其四
喜文渊登第因寄二篇 其一
次正夫宿留侯庙韵
清世闻提举承议先行驰寄小诗
己未冬至分宜道阻雨今岁冬至新喻道中亦雨
寄张子直 其二
次佛印韵 其二
次韵答刘行甫同年
忆程公权
记使人语呈子开侍郎深之学士二兄
沐浴有感
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疾问云谓佛妆也
去年行建昌作诗招云居元禅师近过南康不见用前韵驰寄
赋环翠轩池鸂鶒
游真州东园惜其将废运使兵部子正近止因寄小诗 其四
子直见和前韵因复之 其一
诸君江步以病不能从走笔寄之
次致政张大夫韵二首 其二
得赵吏部所附第二书
喜文渊登第因寄二篇 其二
读张华传
杂咏诗 其二
舟中载芍药数本 其二
与佛印夜坐
和都官看雪 其一
和广汉见和东字 其二
次佛印韵 其一
马粹老谒黄龙祖心云得趣向处除烦恼矣因以偈谒之
和瑛师 其二
送桂阳令臧祖道
九日独登城上台感怀寄兄长 其一
再和子育 其一
瑛首坐访及颁示四颂而有选佛选官俱第一之句既赓元韵因寄末章 其 ...
寄叶法曹
和侯利建运使朝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