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三年七到袁州

三年七到袁州

宋代 彭汝砺

三年把节走天涯,七过宜春城上台。林下道人还一笑,雪霜重见使华来。

诗人彭汝砺的古诗

寄子直友兄秘书

宋代 彭汝砺

碧水青山一万寻,不量无力强登临。辛勤亦觊功名就,痛惜长为疾患侵。

憔悴已成今日态,英豪不复旧时心。归期未遂家千里,空对秋风泪满襟。

和刘舍人

宋代 彭汝砺

剪綵微茫比丝发,雕金焜晃映蝉貂。鹓鸾破晓趋丹禁,雨露迎春下九霄。

花映上尊非索寞,雪侵馀鬓自萧条。读书终日不知味,恰似在齐闻舜韶。

忆程公权

宋代 彭汝砺

游从邂逅值王孙,万事无穷寄一真。倾盖异时心似旧,望尘今日味如新。

清风遂别江山晓,润泽空馀草木春。欲寄赠言终少取,独为瞻慕共斯民。

和舅氏和仲游朱萝洞 其二

宋代 彭汝砺

松竹山风吹我衣,溪寒细雨落霏霏。琴声彷佛窥幽趣,若到无弦意转微。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 其三

宋代 彭汝砺

旅人汲汲赴前程,奔走川途不暂停。踪迹无如今困蹇,才谋不似旧精灵。

雍容可羡云中雁,浩荡来随水面萍。富贵功名皆外物,艰难险阻亦须经。

次韵晦之楚泗道中

宋代 彭汝砺

白日红尘身世劳,羡君诗兴自陶陶。敢因锦绣邀青玉,漫把瑶琼报木桃。

冰雪正寒心始见,骐驎已老气终豪。一言起拜先生辱,羞愧无才及楚骚。

去年行建昌作诗招云居元禅师近过南康不见用前韵驰寄

宋代 彭汝砺

雕金閒璧云中居,卧龙更有文公庐。门前不设羊牛车,谁捋虎须跋狼胡。

宝林环绕千珊瑚,中间一点摩尼珠。游戏乐说心如如,诸方传录为奇书。

爱师谈实非空虚,生决定信无疑狐。表里洞彻如冰壶,轻重已自分锱铢。

咫尺祇恨相逢疏,各自有口能无吁。

是非寄君时

宋代 彭汝砺

一或以为是,一或以为非。是非如环中,毕竟无穷时。

汝唱我其从,嗟吾亦何为。

高议

宋代 彭汝砺

高议轩昂破丽淫,清风遗散落尘襟。清山渐识浮云意,临水方思太古音。

无状欲随仁义老,未完犹怯是非侵。西归须念津涂惑,愿丐中庸镂腹心。

和致远

宋代 彭汝砺

过从准拟酒如渑,腊到春风次第生。七日风流金胜好,九霄雨露锡银罂。

某偷惰不强日陷罪恶元忠哀怜惷愚未忍诛绝赐诗为戒佩服弗忘韵险且 ...

宋代 彭汝砺

小人无远虑,苟志怀与安。富贵本浮云,百计图一完。

辰乎来之迟,玩弄如等闲。其不为禽狄,不能分寸间。

故人哀怜之,投以药石言。伏读夜达旦,颜汗肌骨寒。

顾惟壮盛时,气大力亦敦。泰山陟其颠,不见宇宙宽。

荡舟绝溟渤,独自观其澜。老大不自强,喑嘿甘素餐。

更欲盗恩荣,归取妻子欢。自非仁人心,孰肯救此患。

过恶苟容改,勿惮提耳烦。将大书诸绅,佩服永弗谖。

次道济

宋代 彭汝砺

吾材未及明时用,来傍师门静养蒙。多病因知妨力学,潜思犹是觊成功。

松心并老凝寒后,玉色相看烈火中。天意欲令更患难,诗辞何必议穷通。

吴园杂咏十九首 其十七 戒得庵

宋代 彭汝砺

众人贪徇财,种利不种德。谁如之人心,白首能戒得。

以此风里闾,贪竞当自息。

送提点少卿丈还鄱阳

宋代 彭汝砺

秋风吹雨响梧桐,南岸遥山翠几重。稍爱楼台足清旷,可怜樽俎未从容。

三溪天外横新水,五老云间出旧峰。邂逅一舟吾亦往,登临还复与公从。

次韵周户曹水轩

宋代 彭汝砺

新辟颓墙得小轩,未成诗思已相关。一窗嫩绿分肥水,十里澄辉接蜀山。

近岸雨收风满径,暮天云静月当颜。参军莫作尘埃叹,今有幽虚伴若闲。

和伯钧节推

宋代 彭汝砺

昔年相见蜀山隈,落落知君匪众材。白发今时俱老大,青山何日盍归来。

烟尘草草驰军檄,风雨匆匆把酒杯。万事欲言终不尽,诗成悽怆有馀哀。

熙宁丁巳蜡祭致斋玉津东园雪中与监礼莘老学士同游西园 其一

宋代 彭汝砺

上苑亭台看雪飞,清寒十倍胜常时。腊深梅蕊争先出,风急杨花忽倒吹。

走笔和萧推官迎提举承议 其二

宋代 彭汝砺

画舫急随江上鸥,犹嗟不及水先流。欲知今日陈雷社,不数当时李郭舟。

饮君宜弟所寄缁衣酒继得书因成小诗奉寄

宋代 彭汝砺

少年离别似寻常,老大别离多感伤。饮酒看云心散漫,开书对雨泪淋浪。

棣棠密织花成锦,鸿雁斜书字作行。未到与人贪富贵,会须同汝老耕桑。

彭汝砺

彭汝砺

彭汝砺,字器资,祖籍江西袁州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滨田村)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等。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其后裔以鄱阳滨田,双港为中心,散居全国各省市等地。
► 56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