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王绂
峰峦叠叠树冥冥,黛翠浮光向日横。高耸青霄临北极,遥连紫塞到东瀛。
路通绝域来番使,天设重关壮帝京。四海车书今混一,好磨崖石颂皇明。
松筠轩
窗户无尘一径深,古松修竹翠阴森。采花为酒落金粉,挑笋作蔬抽玳簪。
夜月每看祥凤宿,秋风时听老龙吟。平生独抱幽人操,谁复岁寒同此心。
送李教谕之无锡
送别都门酒满卮,吾乡今喜得贤师。中朝乡值文风盛,后学应蒙化雨施。
雁度江淮霜落早,马行齐鲁雪晴时。故人相见如相问,为说年来鬓已丝。
北京八咏 其五 蓟门烟树
雉堞微明散曙霞,重重烟树万人家。轮蹄杂遝香尘暗,楼阁空濛酒旆斜。
翠柳阴边栖宿雨,绛桃繁处绚晴霞。都人岁岁清明近,此地寻春竞物华。
挽李母
闾里共称贤,中途丧所天。教儿登显仕,抱志卒馀年。
京国舆灵榇,横山入墓阡。铭文书琬琰,尤足慰重泉。
寿王吉士双亲
阶下芝兰綵服鲜,堂前旬中重开筵。尊翁寿旦中秋后,阿母生朝九月前。
椿树倚云凉气好,萱花迎日晓光妍。贤郎近住瀛洲上,眷属应知总是仙。
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其一
大化无停机,寒暑如循环。岁华忽云暮,阳和亦已还。
人生百年内,忧喜互相关。顾匪金石姿,安得长朱颜。
达人会斯理,意与云俱閒。闻道愧独晚,衰也吾何叹。
凤台春色
台上凤凰鸣,朝阳树色明。停舟一登眺,春意满都城。
南归沁州道中晓行
冒晓促归程,岚霏是沁城。路随流水去,人入乱山行。
涧底春冰滑,厓阴冻雪明。莺花南国近,深慰客途情。
王止中先生来视其甥庶子黄君既而还永嘉因送之 其二
春水初泮水微茫,千里家山一叶航。随处迟留即行乐,计程灯夕过钱塘。
写竹赠廖纪善
霜风动高秋,草木抱悽恻。唯此幽篁枝,含翠终自得。
虚心养直气,劲节凌寒色。持以赠君子,愿言崇令德。
送叶生来省兄归钱塘 其一
急难曾诵鹡鸰诗,相见如何又别离。要把平安早归报,双亲闾巷立多时。
写竹寄梅轩
叶叶风生凤羽轻,冰霜不改岁寒情。凭君试向轩中看,比并梅花若个清。
峡中杂咏 其三
平生颇得江山趣,肯信江山亦有情。自我客行千里远,船头无日不相迎。
送叶经历致仕归建宁
十载塞垣外,一身戎马间。拜官才受赏,谢病却投閒。
黄菊晚连径,白云秋满山。趣多那可及,怅望送君还。
挽菊庄金德厚先生
别去两经春,寄来书更频。只期重握手,宁料永伤神。
禄养悲贤子,情亲泣故人。遥怜篱下菊,今岁为谁新。
和祭酒胡先生题种菊韵
佳菊移从何处来,鬓丝相对共毰毸。閒情未得篱边种,老眼长看客里开。
花吐清香飘满径,根培宿土砌成台。高风远慕陶彭泽,诗句应须著酒催。
又次闻雁韵
灯残孤馆独醒醒,断雁那堪此际听。老去雁怀浑似水,年来踪迹尚如萍。
一天霜月飞何处,千里关山想宁馨。料得豪家无此况,酣歌清夜对娉婷。
写墨葡萄
香墨浓翻研池汁,眼前零落秋云湿。曾看月上海天高,水冷骊龙抱珠蛰。
何当酿得酒如川,日醉北窗高枕眠。底羡凉州二千石,题诗日寄瀛洲仙。
病中述怀二首 其一
卧病得休暇,提撕百念非。任真招物议,随俗与心违。
露草乱虫响,云霄一鹤飞。君恩知未报,何敢道思归。
题画双鱼
雨晴春色暮,花落水初深。好共潜游去,人多结网心。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题邹园十咏 其六 桂屏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九 餐菊
题苍筤池馆
五月蒙赐衣五端
送王御史还松江
题临清书屋
题翎毛画 其一
题明皇听贵妃弄笛图
挽廖检讨先生 其二
题静庵卷为黄学士乃尊作
送僧归吴兴用杨进士韵
病中述怀二首 其二
题竹寄浦懒翁 其二
湘潭晓云 其一
题自怡轩
思报
赠蒋御医用文
写秋林高士图并题
题万安山樵
代雪洲端阳招客
种竹 其一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三
墨君别馆
月篷轩
写墨竹遗人
送郑尚书致仕
四友轩为陈考功赋
出塞述怀
题卞长史山水图
寄吕教谕先生
题杜工部浣花草堂
写竹送张思安佥宪陕西
寄匡世德
题画赠刘巡检
倭扇谣
德州早行遇雨
晓发通州望京阙作
送谢长司归山西守制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三
送杨昂从戍
用韩先生看梅韵述怀
松溪书屋
寄刘士俊
送金先生归金华
黄广文席上咏白瓷杯
寿雪洲
閒居与沈修撰小酌写枯木竹石遂题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十 对菊
雨夜宿实上人山房因题于竹石图
寄题清目楼
梁不移先生以诗示其子修撰用次其韵
酬承天寺幻师病中见寄
为刘孟功写双竹
元夕赐宴观灯应制 其四
别蓬庵
篷庵
活水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