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李教谕之无锡

送李教谕之无锡

明代 王绂

送别都门酒满卮,吾乡今喜得贤师。中朝乡值文风盛,后学应蒙化雨施。

雁度江淮霜落早,马行齐鲁雪晴时。故人相见如相问,为说年来鬓已丝。

诗人王绂的古诗

黄广文席上咏白瓷杯

明代 王绂

愁把相逢一笑开,广文今夕试新杯。浅深自是甄陶出,制作应从模范来。

清夜举时宜问月,初春携处好寻梅。摩挲醉眼灯前看,玉质娟娟绝点埃。

送子南归二首 其一

明代 王绂

离情于汝倍多愁,相顾无言只泪流。旧业未知还可葺,边城犹恐不宜留。

冻云衰草横沙碛,落月悲笳起戍楼。叹我归期难预卜,好将诗礼袭箕裘。

题万安山樵

明代 王绂

山高樵径险,山深樵径迂。采樵虽云劳,览胜尤足娱。

飞泉落林杪,好鸟鸣丘隅。歌逐天风还,身与閒云俱。

日夕行负薪,烟深望吾庐。得失既莫较,孰知贤与愚。

嗟哉朱买臣,富贵将焉如。

寄赠任给事中

明代 王绂

君本霄汉客,降谪留人间。人间不可住,又复游名山。

彩霞绚春衣,瑶草腴朝餐。高风邈难及,悢悢心所攀。

送刘秀才日升归江西挈家

明代 王绂

通籍金闺步玉堂,喜同三载近清光。每惊得句近陶谢,复见挥毫逼晋唐。

公宴屡分光禄酒,客庖长饫大官羊。到官好慰妻孥意,早谢家山入帝乡。

二月九日瞻望大驾渡江作

明代 王绂

风送龙舟正落潮,山形盘踞郁岧峣。帝图久已超三代,王气何曾数六朝。

樯橹中流江路迥,旌旗夹岸海天遥。只今万国歌游豫,不独康衢稚子谣。

重过刘竹深孟功

明代 王绂

昨朝复今晨,造君何其频。我来适我暇,君喜良不嗔。

语言有馀味,所乐皆天真。都城十万家,澹泊情偏亲。

送石宪使中美之四川

明代 王绂

持斧远临西蜀去,绣衣荣作外台臣。威行一道霜风肃,恩被重霄雨露新。

剑阁山川当岁晚,锦城花柳待阳春。驱驰好叱王尊驭,圣主深怀在远人。

从役

明代 王绂

鹤骨昂藏七尺身,年来趋逐困红尘。顺时来笑皆非我,在已形骸转属人。

贫窭每遭同辈侮,迂疏常畏宰官嗔。独能枕上番番梦,尚与沧波白鸟亲。

送大学士黄静庵先生拜封归永嘉 其一

明代 王绂

幢幢车盖出都门,宴别江亭日未曛。归会耆英风致好,举杯花下说君恩。

和曾侍讲古意

明代 王绂

靡靡风外花,濯濯路傍柳。盈盈马上姝,皎皎出素手。

挥鞭度南陌,行人尽回首。芳香袭和风,皓綵夺目久。

转盻睹他人,百媚自成丑。孰云君子配,终恐匪佳偶。

会合宁不欢,别离恐难守。怀哉罗敷言,使君妇自有。

题雁 其四

明代 王绂

虞人何用网罗谋,万里高飞且自由。肯学鸡凫饱禾黍,一汀菰米楚天秋。

送许可久归钱塘

明代 王绂

桑梓旧居存浙水,庭闱新构住京华。百年寄寓谁非客,两地往还俱是家。

回首白云离思杳,随人芳草去程赊。料应不久重来此,分手暂时休叹嗟。

梅花灯

明代 王绂

绿萼含芳剪缀成,小窗寒照一枝横。韶光满座春先到,疏影当檐月共明。

结处任教吹玉笛,看时难把插陶罂。夜深吟赏浑忘倦,纸帐高眠梦亦清。

奉和少师端午日赐宴诗韵时同纂修群书于文渊阁下 其二

明代 王绂

功勋尤喜晚年成,出语常令四座惊。重望固应居国老,谦光犹复礼儒生。

彤庭宴罢看仪凤,黄阁诗成听禁莺。况是太平无事日,纂修群籍赞文明。

戏贺俞行之纳宠兼简同舍谢郭二秀才发一笑粲 其二

明代 王绂

金猊香冷酒微醒,银烛光残月正明。今夜情怀非别夜,有人低语唤卿卿。

送郑御史致仕归义门

明代 王绂

壮年从宦老京华,历仕先朝岁月赊。自入宪台频揽辔,近承优诏许还家。

金颁内帑衣裁锦,宴锡南宫帽压花。如此恩荣光阀阅,向人称说信非誇。

送高员外省亲归毗陵

明代 王绂

握手才相见,论怀未忍违。我方游帝里,君复访庭闱。

晓日辞丹陛,春风戏綵衣。应知到家后,欲别更依依。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二 灌菊

明代 王绂

灌时须趁晓,日出露将晞。栽后无多日,苗添几叶肥。

夜发资县

明代 王绂

过雨晚来凉气好,征鞍夜发肯迟留。月华鞍路皎如昼,风叶满山浑是秋。

度水柝鸣津口逻,隔烟灯起驿边楼。驱驰本亦勤王事,添得诗情分外幽。

王绂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