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王绂
衣冠楚楚整容仪,吴越云仍第几支。应役最勤官府事,逢人多诵鬼仙诗。
秫收南亩时供酒,烛剪西窗夜奕棋。愧我尘途归未得,衡门何日共栖迟。
南归沁州道中晓行
冒晓促归程,岚霏是沁城。路随流水去,人入乱山行。
涧底春冰滑,厓阴冻雪明。莺花南国近,深慰客途情。
为项御史题张真人所画乌台春晓图
柏府沈沈春漏长,封章书罢动晨光。吏听乌鸟知朝候,人避青骢在道傍。
花外烟开金殿迥,柳边风暖绣衣香。宦情喜托仙家笔,虎踞龙蟠识帝乡。
王止中先生来视其甥庶子黄君既而还永嘉因送之 其二
春水初泮水微茫,千里家山一叶航。随处迟留即行乐,计程灯夕过钱塘。
寄题清目楼
双眸久厌黄尘眯,遥想斯楼便豁然。叠嶂四围横槛外,飞泉一道落帘前。
人来晚棹归村市,鹤带晴云度海天。闻说主翁能绘事,好传风景客窗悬。
题邹园十咏 其三 涵翠亭
亭前竹色好,亭下池水宽。平波浸寒影,古镜飞青鸾。
题江雨轩为耦武孟作
江上轩居晴固好,雨中风致更相宜。秋声满屋隐书几,爽气一帘倾酒卮。
渺渺莎汀飞鹭下,冥冥云浪去帆迟。诸孙凉夜亲灯火,绝胜旅篷愁听时。
送章秀才归松江
挟策来京国,经年未一官。籍名通秘阁,僦屋住长安。
身病怜亲老,妻亡念子寒。恩教暂归去,不是学张翰。
楮巢为王可贞先生赋
林下萧然人似鹤,剡藤蒙密作幽栖。高眠可当梅花帐,深掩难容燕子泥。
窗牖透明云影薄,屋梁生白月痕低。新诗不用裁成卷,客到时教就壁题。
别蓬庵
染翰年年直禁闱,此身生计未应微。惯听风雨蓬为屋,小凿池塘竹映扉。
在客亦知聊暂泊,出门那忍遽相违。山灵不用移文诮,滋味依然一布衣。
题翎毛画 其一
草色烟光染翠衣,暖风晴日一双飞。几番啼向山窗外,清梦初回曙色微。
月夜过瞿塘
瞿塘滟滪足风波,一叶官航抵暮过。峡尽顿看江路阔,山开尤喜月明多。
图分八阵石犹在,柱锁重关铁未磨。惆怅英雄俱已矣,令人千古独悲歌。
题士女戏婴图
新剪春衫白苧轻,宜男花放午风晴。儿痴未肯离怀抱,却忆当时弄化生。
送吴中书南京复职
送别都门臈已残,朔风吹雪思漫漫。计程中路逢新岁,拜命南京复旧官。
潮落秦淮江月小,帆开扬子海天宽。凤池诸老应无恙,千里凭君一问安。
写竹 其一
琅玕节节粉痕香,翡翠毵毵凤尾长。退直玉堂新月上,一帘风露晚生凉。
题自怡轩
才非世所宜,敛迹且栖迟。口独与心语,人皆莫已知。
落花啼鸟处,临水看云时。此趣古今在,谁云不自怡。
题竹寄浦懒翁 其一
君家溪水上,种竹绕幽栖。雨后翠阴合,钩帘听鸟啼。
寿雪洲
半百才过一载馀,鬓须如漆美簪裾。富将诗礼传先业,老向田园乐隐居。
椿桂阴森环第宅,芝兰萌茁满阶除。况闻贤母冰霜操,千古名传太史书。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五 删菊
秋来菊覆畦,青蕊著枝时。蕊少花方好,浑消三两枝。
孙康映雪
金盏浅斟欢有馀,光阴谁解惜居诸。家贫每慕孙夫子,雪照山窗夜读书。
题海榴靛瓮鸟
曾随阿母作青衣,人世于今几变移。仙驾不来云路杳,海榴枝上立多时。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送周编修复任还南京
楮窝
谢惠皮墩
倭扇谣
送郑御史致仕归义门
重过虎丘马天雨上人写画
峡中杂咏 其三
长芦道中晚眺闻明日驾至德州
塞上杂咏用耦武孟韵 其二
活水源
驸马公命写枯木复戏题于上
雪夜凯师留宿戏赠
挽筠涧解先生 其一
题胡学士从叔祖母曹氏死节卷
题菩提叶上画山水 其二
二月九日瞻望大驾渡江作
送吕永明复任饶州司税
题孝子曹镛卷
对雪再用韵
雨夜宿实上人山房因题于竹石图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二
重过刘竹深孟功
再用韵留别
送僧归吴兴用杨进士韵
题邹园十咏 其八 黄杨
德州早行遇雨
写竹赠廖纪善
寄德常先生
赠余生同伦
戏贺俞行之纳宠兼简同舍谢郭二秀才发一笑粲 其三
元夕赐宴观灯应制 其一
题桂花士女
寄邵希远校书兼简叔行东屏
送大学士黄静庵先生拜封归永嘉 其一
送松溪宰周景辰调连城
题万安山樵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十 对菊
送大学士黄静庵先生拜封归永嘉 其二
送陶给事德温福建阅武
黄广文席上咏白瓷杯
寄蔡景颢
送胡直秀才下第归南京胄监生
送潘知县之馀干
挽盛进士衍
和祭酒胡先生题种菊韵
寄徐九鼎
写竹 其二
过沈修撰留酌醉后书赠
写竹 其三
题蔡教谕先生鹤冢卷
种竹 其三
思报
分题得彭蠡湖送施员外之南康太守
别南京
梦两儿
月篷轩
松筠轩
挽廖检讨先生 其二
舟中晓望都城有怀诸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