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四月八日尝新荔子

四月八日尝新荔子

宋代 杨万里

一点胭脂染蒂旁,忽然红遍绿衣裳。紫琼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肤午暑凉。

掌上冰丸那忍触,樽前风味独难忘。老饕要啖三百颗,却怕甘寒冻断肠。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尝枸杞

宋代 杨万里

芥花菘莟饯春忙,夜吠仙苗喜晚尝。味抱土膏甘复脆,气含风露咽犹香。

作齑淡著微施酪,芼茗临时莫过汤。却忆荆溪古城上,翠条红乳摘盈箱。

和周仲觉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书懒聊遮眼,诗穷只掉头。寒醒非不睡,薄醉奈何愁。

火细霜还重,风停叶自投。半生灾疾里,谁遣未休休。

张尉惠诗和韵谢之三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软红尘里眼曾开,苦被新诗猛唤回。借问锦心能底巧,更从月胁摘将来。

夏月频雨

宋代 杨万里

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
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

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咏 其四 竹亭

宋代 杨万里

春亦只如是,冬亦只如是。别有一清风,请君参此味。

谢赵行之惠霜柿

宋代 杨万里

红叶曾题字,乌椑昔擅场。
冻乾千颗蜜,尚带一林霜。
核有都无底,吾衰喜细尝。
惭无琼玖句,报惠不相当。

水螳螂歌

宋代 杨万里

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螂在水上奔。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

偶然拾得破蛛网,挈取四角沉重渊。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鳣。

捕蝉顿顿得蝉食,捕鳣何曾得鱼吃。

雪晴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晴光雪色忽相逢,雨滴空阶日影中。珍重北檐殊韵胜,苛留残玉不教融。

晚泊杨州

宋代 杨万里

杨子桥西转綵航,粉城如练是维杨。百年旧观兵戈后,近是新开草木荒。

杰阁高台云上出,野梅官柳雪中香。史君领客周遭看,走马归船欲夕阳。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宋代 杨万里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
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
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

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薰然真腊水沉片,烝以洞庭春雪花。只得掾曹作南董,国香未向俗人誇。

万安道中书事三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携家满路踏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骑吏也忘行役苦,一人人插一枝花。

张丞相咏归亭词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茝兰圃兮沼芙蕖,有美君子兮何斯其燕居。孚尹兮袖间,升白虹兮斗之虚。

章甫兮深衣,御风骑气而天游兮,与造化而为徒。

独立万物之表兮,室迩而人甚远。山立而渊靓兮,道德燕及乎虫鱼。

韦编兮在手,隐几而卧兮,梦一丈夫。首肖乎尼山兮河其目,莞尔而笑兮告予以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忽寤兮四顾,欸乃一声兮亭之西隅。

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再入脩门访旧游,故人相见喜还愁。茂林脩竹君髯碧,折苇枯荷我鬓秋。

莫把升沈著怀抱,古来贤圣几公侯。一尊追送江东棹,梦逐清波弄白鸥。

晓行望云山

宋代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昼睡闻雁

宋代 杨万里

梦里霜鸿叫绝天,䰒松睡眼起来看。殷勤甓社湖中客,送我南归到惠山。

别萧挺之泉州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郎署春同宿,州麾晚卜邻。出山成底事,藉手得斯人。

名实今无对,云霄早致身。再逢应互笑,谁发不如银。

黄世永哀辞

宋代 杨万里

圣门际天子不可径兮,子聚粮以疾趋。古文熄子哇郑兮,子独追子雅诸。

众皆赏其襮子遗其里兮,知全者不在予。仕者谓赣民之嚚兮,不啻沬邦之夫。

何子之仁以莅兮,若膝下之乳雏。予惟子之观兮,则未知封屋之迂。

沐猴豸子罔腼兮,子发上子衡盱。舍己躁进子谓子躁进兮,宜不曰沽名之非愚。

世切齿于彼之晚霣兮,流涕于子之不晚殂。庸知天之不子祉兮,不厚彼之辜。

惟师友之恩纪兮,一饭子九其吁。天不予棐子夺予朋兮,半其济子亡舻。

决汝汉子东之兮,曾足为予泪之馀。若子之死子不死兮,不亦名星日子骨幽墟。

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八 龟潭操

宋代 杨万里

风耆其武,波赫斯怒。油然者渊,未遽如许。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老懒狂吟不要工,爱君七字晋唐风。更烦传语梅花道,火急齐开小至中。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