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若逢雨夜如何听,幸得花时莫管渠。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秋雨初霁

宋代 杨万里

松竹阴寒分外苍,芭蕉花湿梦中香。
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
今日更无秋热去,晓晴犹带雨余凉。
却将白发三千丈,缲作霜丝补锦囊。

雨晴得毗陵故旧书

宋代 杨万里

雀声只喜晚晴新,不管畦蔬雨未匀。日与山光弄秋色,风雨竹影扫窗尘。

多时浙右无消息,忽有书来问老人。知我近来头白尽,寒暄语外更情亲。

偶送西归朝天二集与尤延之蒙惠七言和韵以谢之

宋代 杨万里

梁溪归自镜湖天,笔捲湖光入大篇。倾出锦囊和雨湿,炯如柘弹走盘圆。

许分句法何曾付,自笑芜辞敢浪传。两集不须求序引,祇将妙语冠陈编。

冬暖绝句

宋代 杨万里

今岁无寒祇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

正月将晦繁星满天

宋代 杨万里

兔冷蟾寒不出时,群仙无睡尚游嬉。
可怜深夜无灯火,碧玉枰前暗著棋。

自嘲白须三首基

宋代 杨万里

涅髭只诳客,那可诳妻儿。
诳得妻儿著,还能诳面皮。

丁亥正月新晴晚步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急下柴车踏晚晴,青鞋步步有沙声。忽逢野沼无人处,两鸭浮沉最眼明。

跋符发所录上蔡语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符君天秀擢炎方,茧足担簦学北方。不是澹庵谪南海,姓名那得许芬香。

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宋代 杨万里

䰒松睡眼熨难开,曳杖缘溪啄紫苔。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

芗林五十咏·丛桂

宋代 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稚子弄冰

宋代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正月晦日,自英州舍舟出陆,北风大作

宋代 杨万里

北风吹得山石裂,北风冻得人骨折。
南来何曾识此寒,便恐明朝丈深雪。
今朝幸不就船行,白浪打船君更惊。
只是山行也不好,笋舆寸步风吹倒。

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水夹横堤柳万株,雨馀新沐更新梳。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

题薰陾中兴庆寿颂

宋代 杨万里

炎晖十叶生太皇,即宋光武赵少康。皇穹柱折地无轴,再赵三极纪八荒。

与天同仁自同寿,八十万岁登九九。淳熙天子驾苍龙,春王三朝领群后。

是时雪花晓尚飘,日华飞来雪即销。玉卮滟海泛椒柏,宝册错锦凋琼瑶。

虞典汉仪照亿世,可无鸿笔描天地。下帷窥园几代孙,浓墨大书三万字。

点窜封禅典引辞,涂改皇武贞符诗。珠玑金玉槌作屑,铸出夏鼎仍商彝。

歧阳石鼓鱼贯柳,浯溪石崖非好手。谁将臣陾中兴庆寿篇,刻之玉版藏名山,何千万年千万年。

桑茶坑道中八首

宋代 杨万里

蚕麰今岁十分强,催得农家日夜忙。
已缚桁竿等新麦,更将了木撑欹桑。

水仙花四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汉仙人谪此中。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春风。

龚令国英约小集感冷暴下归卧感而赋焉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客里何烦病,春馀不谓寒。并来无计奈,那得有怀宽。

憎药犹须强,耽书更暇看。两亲问消息,敢道不平安。

野荼

宋代 杨万里

去岁诸司赏物华,荼糜一会属侬家。今年不识荼糜面,却买茅柴对野花。

走笔谢张功父送似酴醾

宋代 杨万里

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
南湖诗人笑渠拙,不如侬家解乾雪。
藏冰窨子山之幽,鑱透九地山鬼愁。
侬家藏雪有妙手,分明晒在翡翠楼。
向来巽二拉滕六,玉妃夜投玉川屋。
剪水作花吹朔风,揉云为粉散寒空。
醉挥两袖拂银汉,梢头万斛冷不融。
琼田挈月拾翠羽,砌成重楼天半许。
盘作青蚊吐绿雾,乱飘六出薰沉炷。
人间雪脆那可藏,天上雪落何曾香。
三月尽头四月首,南湖香雪今谁有。
分似诚斋老诗叟,碎挼玉花泛春酒,
一饮一石更五斗。

上元前一日游东园看梅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谁占百花头上魁,花神推许□□□。东园春信知多少,今日喜晴拚一来。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