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罗旧驿(居夷作)

罗旧驿(居夷作)

明代 王守仁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亦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诗人王守仁的古诗

雪望四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初日湖山雪未融,野人村落闭重重。安居信是丰年兆,为语田夫莫惰农。

狮子山

明代 王守仁

残暑须还一雨清,高峰极目快新晴。海门潮落江声急,吴苑秋深树脚明。

烽火正防胡骑入,羽书愁见朔云横。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茎?

送诸伯生归省

明代 王守仁

天涯送尔独伤神,岁月龙山梦裹春。为谢江南诸故旧,起居东岳太夫人。

閒中书卷堪时展,静裹工夫要日新。能向尘途薄轩冕,不妨蓑笠老江滨。

雪望四首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法象冥濛失巨纤,连朝风雪费妆严。谁将尘世化珠玉,好与贫家聚米盐。

化城寺六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三山晚眺

明代 王守仁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双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午憩香社寺

明代 王守仁

修程动百里,往往饷僧居。佛鼓迎官急,禅床为客虚。

桃花成井落,云水接郊墟。不觉泥尘涩,看山兴有馀。

登泰山五首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

朝登太山望,洪涛隔缥缈。阳辉出海云,来作天门晓。

遥见碧霞君,翩翩起员峤。玉女紫鸾笙,双吹入晴昊。

举首望不及,下拜风浩浩。掷我《玉虚篇》,读之殊未了。

傍有长眉翁,一一能指道。从此炼金砂,人间迹如扫。

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

明代 王守仁

忆昨东归亭下路,数峰箫管隔秋云。肩舆欲到妨多事,鼓枻重来会有云。

春夜绝怜灯节近,溪声最好月中闻。行藏无用君平卜,请看沙边鸥鹭群。

题四老围棋图

明代 王守仁

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 ...

明代 王守仁

洙泗流浸微,伊洛仅如线。后来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远。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力争毫釐间,万里或可勉。

风波忽相失,言之泪徒泫。

用实夫韵

明代 王守仁

诗从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转佳。
岩瀑随风杂钟磬,水花如雨落袈裟。

南宁二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一驻南宁五月馀,始因送远过僧庐。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

抚恤尚惭凋弊后,游观正及省耕初。近闻襁负归猺獞,莫陋夷方不可居。

示诸生三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重登黄土脑

明代 王守仁

一上高原感慨重,千山落木正无穷。前途且与停西日,此地曾经拜北风。

剑气晚横秋色净,兵声寒带暮江雄。水南多少流亡屋,尚诉徵求杼轴空。

喜雨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前旌已带洗兵雨,飞下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忻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忆龙泉山(京师作)

明代 王守仁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文殊台夜观佛灯

明代 王守仁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散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 ...

明代 王守仁

君莫歌五诗,歌之增离忧。岂无良朋侣?洵乐相遨游。

譬彼桃与李,不为仓囷谋。君莫忘五诗,忘之我焉求?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5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