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杂诗三首 其三

杂诗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

起舞还再拜,圣训垂明明。拜舞讵逾节,顿忘乐所形。

敛衽复端坐,玄思窥沉溟。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

冲漠际无极,列宿罗青冥。夜深向晦息,始闻风雨声。

诗人王守仁的古诗

去妇叹五首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去矣勿复道,已去还踌蹰。鸡鸣尚闻响,犬恋犹相随。

感此摧肝肺,泪下不可挥。冈回行渐远,日落群鸟飞。

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

与商贡士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

琅琊山中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山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

归骑林间灯火动,鸣钟谷口暮光凝。尘踪正自韬笼在,一宿云房尚未能。

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

明代 王守仁

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青山暗逐回廊转,碧海真成捷径通。

风暖檐牙双燕剧,云深帘幕万花重。倚兰天北疑回首,想像丹梯下六龙。

太平宫白云

明代 王守仁

白云休道本无心,随我迢迢度远岑。拦路野风吹暂断,又穿深树候前林。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

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

答汪抑之三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去国心已恫,别子意弥恻。伊迩怨昕夕,况兹万里隔。

恋恋歧路间,执手何能默?子有昆弟居,而我远亲侧。

回思菽水欢,羡子何由得。知子念我深,夙夜敢忘惕。

良心忠信资,蛮貊非我戚。

游清凉寺三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春寻载酒本无期,乘兴还嫌马足迟。古寺共怜春草没,远山偏与夕阳宜。

雨晴涧竹消苍粉,风暖岩花落紫蕤。昏黑更须凌绝顶,高怀想见少陵诗。

重游无相寺次韵四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游兴殊未尽,尘寰不可留。山青只依旧,白尽世间头。

又次邵二泉韵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手持苍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蓉开。坐俯西岩窥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云谷寺法会应制

明代 王守仁

寒岩草木正严冬,一日春回雨露浓。安石故居遗雪竹,道林新塔倚云松。

木鱼声断催朝饭,铜鼎香销起暮钟。千载奎文留秘藏,天光午夜照金容。

晓霁用前韵书怀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涧草岩花欲斗纤,溪风林雪故争严。连歧尽说还宜麦,煮海何曾见作盐。

路断暂怜无过客,病馀兼喜曝晴檐。谪居亦自多清绝,门外群峰玉笋尖。

观九华龙潭

明代 王守仁

飞流三百丈,澒洞秘灵湫。峡坼开雷斧,天虚下月钩。

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

观傀儡次韵

明代 王守仁

处处相逢是戏场,何须傀儡夜登堂?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稚子自应争诧说,矮人亦复浪悲伤。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 ...

明代 王守仁

静虚非虚寂,中有未发中。中有亦何有?天之即成空。

无欲见真体,忘助皆非功。至哉玄化机,非子孰与穷。

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送胡廷尉

明代 王守仁

钟陵雪后市灯残,箫鼓江船发晓寒。山水总怜南国好,才猷须济朔方艰。

綵衣得侍仙舟远,春色行应故里看。别去中宵瞻北极,五云飞处是长安。

忆诸弟

明代 王守仁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岩下桃花盛开携酒独酌

明代 王守仁

小小山园几树桃,安排春色候停桡。开樽旋扫花阴雪,展席平临松顶涛。

地远不须防俗驾,溪晴还好著渔舠。云间石路稀人迹,深处容无避世豪。

泊金山寺二首十月将趋行在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醉入江风酒易醒,片帆西去雨冥冥。天回江汉留孤柱,地缺东南著此亭。

沙渚乱更新世态,峰峦不改旧时青。舟人指点龙王庙,欲话前朝不忍听。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5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