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潘南山

寄潘南山

明代 王守仁

秋风吹散锦溪云,一笑南山雨后新。诗妙尽从言外得,《易》微谁见画前真?

登山脚健何妨老,留客情深不计贫。朱吕月林传故事,他年还许上西邻。

诗人王守仁的古诗

又次壁间杜牧韵

明代 王守仁

春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前峰石径遥。僧与白云还暝壑,月随沧海上寒潮。

世情老去浑无懒,游兴年来独未消。回首孤航又陈迹,疏钟隔渚夜迢迢。

送张宪长左迁滇南大参次韵

明代 王守仁

世味知公最饱谙,百年清德亦何惭。柏台藩省官非左,江汉滇池道益南。

绝域烟花怜我远,今宵风月好谁谈?交游若问居夷事,为说山泉颇自堪。

又游牛峰寺四绝句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人间酷暑避不得,清风都在深山中。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

归兴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

龙蟠山中用韵

明代 王守仁

无奈青山处处清,村沽日日办山行。真惭廪食虚官守,只把山游作课程。

谷口乱云随骑远,林间飞雪点衣轻。长思淡泊还真性,世味年来久絮羹。

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断云微日半阴晴,何处高梧有凤鸣?星汉浮槎先入梦,海天波浪不须惊。

鲁郊已自非常典,膰肉宁为脱冕行。试向沧浪歌一曲,未云不是《九韶》声。

九华山下柯秀才家

明代 王守仁

苍峰抱层嶂,翠瀑绕双溪。下有幽人宅,萝深客到迷。

寄冯雪湖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海岸西头湖水东,他年蓑笠拟从公。钓沙碧海群鸥借,樵径青云一鸟通。

席有春阳堪坐雪,门垂五柳好吟风。于今犹是天涯梦,怅望青霄月色同。

南庵次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斜日江波动客衣,水南深竹见岩扉。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

渐觉云间栖翼乱,愁看天北暮云飞。年年岁晚长为客,閒杀西湖旧钓矶。

游牛峰寺四首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一卧禅房隔岁心,五峰烟月听猿吟。蜚湍峰树悬苍玉,蠹粉吹香落细金。

翠壁年多霜藓合,石床春尽雨花深。胜游过眼俱陈迹,珍重新题满竹林。

夜宿香山林宗师房次韵二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幽壑来寻物外情,石门遥指白云生。林间伐木时闻响,谷口逢僧不记名。

天壁倒涵湖月晓,烟梯高接纬阶平。松堂静夜浑无寐,到枕风泉处处声。

月下吟三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露冷天清月更辉,可看游子倍沾衣。催人岁月心空在,满眼兵戈事渐非。

方朔本无金马意,班超惟愿玉门归。白头应倚庭前树,怪我还期秋又违。

答朱汝德用韵

明代 王守仁

东去蓬瀛合有津,若为风雨动经旬。同来海岸登舟在,俱是尘寰欲渡人。

弱水洪涛非世险,长年三老定谁真。青鸾眇眇无消息,怅望烟花又暮春。

化城寺六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太平宫白云

明代 王守仁

白云休道本无心,随我迢迢度远岑。拦路野风吹暂断,又穿深树候前林。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僮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寄题玉芝庵

明代 王守仁

尘途骏马劳千里,月树鹪鹩足一枝。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与郭子全

明代 王守仁

相别翻怜相见时,碧桃开尽桂花枝。光阴如许成虚掷,世故摧人总不知。

云路不须朱绂去,归帆且得綵衣随。岚山风景濂溪近,此去还应自得师。

武陵潮音阁怀元明

明代 王守仁

高阁凭虚台十寻,捲帘疏雨动微吟。江天云鸟自来去,楚泽风烟无古今。

山色渐疑衡岳近,花源欲问武陵深。新春尚沮东归楫,落日谁堪话此心?

龙冈新构(二首)

明代 王守仁

营茅乘田隙,洽旬称苟完。
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
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
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
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
莫撷林间萝,蒙茏覆云轩。
素昧农圃学,因兹得深论。
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5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