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子升
览岁玑衡政,陈书钟鼎文。囊锥休踢嬲,杯酒且殷勤。
金门牛马走,丹穴凤鸾群。海观卑测蠡,雷声辨聚蚊。
山形迷七圣,涛气溢三军。柳枝低艳曲,桃花入舞裙。
文豹藏深雾,斑骓蹴白云。花风殊缱绻,灯月又纷纭。
蒸民思帝力,詹尹溯皇坟。立春观笑语,行年务见闻。
不教荆璞刖,谁令鲁璧焚。此时同越祝,今日便逢君。
春溪独往率尔遣怀
林香迎杖发,一路落橙花。复被鸟声引,溪南人几家。
暄风吹日动,细水向田斜。即事可深悔,平生白鼻騧。
倩人寄吴越书
隔岁成书札,春催雁即飞。八行缄字密,千里访人稀。
河草通清梦,关梅带掩扉。凭君计然策,吴越见同衣。
感秋四十首 其十六
袁宏运租去,甘与众佣群。日为千仓积,非因五谷分。
舟中看皓月,身外比浮云。偶尔成高咏,偏教谢尚闻。
拟作贾生适长沙诗
南赴长沙路,侧身思雒阳。我岂黄发人,用辅长沙王。
四愁 其四
我所思兮在剑津,高歌起舞四愁新。河梁共上还携手,秘阁曾跻阴洁身。
秋月光阴连碧草,雄风飘举托青蘋。杜陵同谷哀无数,山雪林猿忽过春。
五月黎梅萼刺史斋中纳凉
一水何烦远溯洄,荔支湾上柳塘隈。大夫旧创迎风馆,中圣新持避暑杯。
疏雨洒松棋子落,暗潮翻荇棹歌来。濠梁陈迹湘累怨,玉麈挥残赋莫裁。
秋日赠别
荆棘参天满,君行思独深。不穷驺衍口,至慎阮公心。
想到西荆日,登楼罢叹音。风尘重相见,长袖拂霜镡。
将之吴越留别亲友 其一
童年随历宦,胜地祇谙名。记得山川遍,重为老大行。
垂杨萦越岸,娇鸟入吴声。谁谓家乡远,逢人识父兄。
射鸟曲
射鸟射鸟,何射射燕。射中燕姐,燕妹得见。燕能内视,我身趫健。
班班捕獭狸,饭鸭得疗饥。有不射,射必中,细听宫中歌赤凤。
佛日东游答欧奏孚陈皖公
西方传佛日,东去访仙山。五十未闻道,江湖稀闭关。
苍烟奔急翼,霁景媚衰颜。君问逢迎意,方将乞大还。
五子咏 其一 朱王孙仲韶 统
王孙耽历学,要妙岂汝泄。一游忽思归,得微合明哲。
索我先辈书,蒿庐用编缀。宝君梅花笔,至今香不灭。
祀何仙姑乐章 其二 送神
灵不可兮栖迟,丹甃湛兮云以
赠薛剑公
东城倦昔尘,西山憺今雾。扬镳非爽术,戢翼有恒处。
与子两世籍,爰得平生遇。挟荚悯亡羊,析薪从所务。
妍思茂春华,贞心烱秋素。神理掇隋卞,太音锵咸頀。
方执黄牛革,言终射雉誉。声微群喙张,浸广颓波赴。
佳恶虽自知,方圆匪独顾。申章对妙匠,兰言在无斁。
陶苦子村居筑楼同元孝侄闭关秋日过之赋此
少小辛勤壮欲休,著书拌得是穷愁。怀人屡阅经年札,借地新成对月楼。
烟渚棹过妨宿鹭,晚畬锄遍学归牛。竹林聚会时当记,此处陶家菊正秋。
题詹明府碧纱书厨
明府翻书兴不穷,一编编贮碧厨中。未开屈戌牙签见,虽隔交疏宜笥通。
晒尽最宜高阁日,披来都是古人风。与谁汎鉴流观意,绕屋扶疏树一丛。
湘管
不知将寸管,何以问重华。江岸斑斑竹,千竿似著花。
野云笼杂树,苔石点晴沙。读罢灵均赋,含毫日又斜。
同毕牧生萧湘隐游万松庵
城喧时得避,松为响飕飕。复与行吟接,因令旅思留。
维新香火故,结夏石堂秋。看展华严礼,殊无一字酬。
客中咏二高士f 其一 吴门梁伯鸾
踰岭去桑梓,吴门花发时。出门仰天笑,聊以当吾噫。
逸妻岂不恋,求友兴深思。一过伯通桥,夫君洵我师。
失题 其六
平生山水趣,兼之云物情。有客貌鲁儒,规予毋外营。
文质不相宣,茫昧求至诚。讵知掇秋实,所植从春英。
玉洞有神龙,蜿蜒无留行。
效杜樊川体
南金收尽九州馀,魍魉逢人鼎象虚。自有掘尸从楚望,可无翘足待商于。
羊头乍烂称开国,马角频生命副车。未必苍苍非正色,绿沈红黦竟何如。
陈子升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559篇诗文
用乐府题作唐体十二首 其九 古意
赠马太监
曹方伯闻予谈西樵之胜有作赋答
西畴早春
听叶山人弹琴
寄潮州宋上木太守
春日登粤王台
江涨雨甚浩然兴叹
伤歌四首 其三
之青原访药地禅师留别诸子 其一
伤歌四首 其一
寄黎左严
以乐府题作唐体五首 其二 朱鹭
七哀 其二
奉答业师欧先生见怀之作次韵 其二
玉阶草
西江春事
秋夜书怀呈知己
三闾庙
初返故园
九日江楼雨中
池阳道中寄怀梁药亭
思旧诗 其五
寄板桥黎方回务光
自赠
游弦
次韵寄答某
白发三首 其三
答旷圆大师罗浮见寄次韵
四失诗和徐文长韵 其四 失磬
谒伏波将军祠
云间遇皋旭有赠
古结交行
寄蒋南陔先生
新制丹砂之冠爰赋
怀兰引
南州访黎博庵
客居五咏 其四 枯梅
自感 其一
吊南越王佗
葩经体
中秋海上对月
韩山操
感秋四十首 其二十五
寄徐巨海
对酒同黄子
中宿峡
续成语四首 其三
七夕珠江汎舟同豫章黎左严陈元者同里黄逢永黄季恒黎美周席上有赠
感秋四十首 其二十
答俗人
寄叶许山
同朱五瑞吉人兄弟游画溪
赠暮冈内兄弟
明君怨
宿栖贤寺
朱子勷赠予墨拓瘗鹤铭喜赋
思旧诗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