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虞丞相挽词三首 其三

虞丞相挽词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一老堂堂日,诸贤得得来。但令元气壮,患不塞尘开。

名大天难著,人亡首忍回。东风好西去,吹泪到泉台。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寄题喻叔奇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 其十五 药畦

宋代 杨万里

雨馀想见药苗肥,薯蓣堪羹杞可齑。老贼何须投益智,先生只要买当归。

除夕留子上伯玉子西小酌

宋代 杨万里

诸弟山行归意忙,老夫雪卧病身僵。维风及雨岁云暮,不醉无归夜未央。

五盏更搀三盏么,四更偏觉五更长。也知柏酒明朝近,且为梅花尽此觞。

横林望见惠山寄怀尤延之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平生玉树伴蒹葭,晚岁春兰隔菊花。咫尺遂初堂下水,寄诗犹自怨人遐。

易允升画像赞

宋代 杨万里

疏髯撚欲无,短鬓搔已秃。定知得句来,暗喜见眉目。

和徐盈赠诗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无鬼玄谈彫苦空,端能问字过杨雄。韩琮不生王驾死,乞君明月与清风。

醉卧海棠图歌赠陆务观

宋代 杨万里

帝城二三月,海棠一万株。
向来青女拉滕六,戏与一撼即日枯。
东皇夜遣司花女,手挼红蓝滴清露。
染成片片净练酥,乳点梢梢酣日树。
蓬莱仙人约老翁,寄牋招唤陆龟蒙。
为花一醉也不惜,就中一事最奇特。
海棠两岸绣惟裳,是间横著双胡床。
龟蒙踞床忽倒卧,乌纱自落非风堕。
落花满面雪霏霏,起来索笔手如飞。
卧来起来都是韵,是醉是醒君莫问。
好个海棠花下醉卧图,如今画手谁姓吴?

谒张安国

宋代 杨万里

帝苑花秾记并游,万人回首看鳌头。也知旬月应颛面,已逼云霄又作州。

别后闻公非故我,学林著脚到前修。登门犹说同年话,未觉红鸾映白鸥。

雨後田间杂纪五首

宋代 杨万里

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
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水调歌头(贺广东漕蔡定夫母生日)

宋代 杨万里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
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怀山庄子仁侄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危亭独上忽徬徨,欠个山庄堕我傍。却是向来相聚日,老怀未解忆山庄。

挽封州太守赵次公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雁峰三径古,融水贰车新。自此相从后,还成永别晨。

只今耆旧传,谁是老成人。剩欲书遗德,心悲语不真。

族人同诸友问疾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摩诘沉痾未易排,文殊一问失妖灾。
老夫何幸君贤集,倒失出迎双眼开。
语造极时全愈了,病知客去即重来。
呼儿细拣新书策,体不佳时看一回。

月下果饮七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恰则天方暮,如何月正中。一年无此热,今夕绝无风。

早藕凝松雪,新菱剥酽红。醉乡堪避暑,只合著衰翁。

夏夜追凉

宋代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上元前大雪即晴

宋代 杨万里

腊前三白已奇绝,年后六花仍作团。才定忽斜偏有思,欲消还冻不胜寒。

且留大地万银屋,要伴青天孤玉盘。今岁上元君记取,红灯白月雪中看。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

宋代 杨万里

君不见沉香亭北专东风,謪仙作颂天无功。
君不见君王殿後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
此花司春转化钧,一风一雨万物春。
十分整顿春光了,收黄拾紫皈江表。
天香染就山龙裳,余芬却染山水乡。
青原白鹭万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
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呼酒先招野客看,不醉花前为谁醉。

圩丁词十解 其八

宋代 杨万里

岸头石板紫纵横,不是修圩是筑城。传语赫连莫蒸土,霸图未必赛春耕。

追和尤延之检详紫宸殿贺雪

宋代 杨万里

锡山诗老立层霄,黄竹赓歌宴在瑶。有客梦中闻雪作,曲肱篷底信船摇。

遥知端叶飘香袖,笑向梅花趁早朝。未叹山人负猿鹤,负渠缩项与长腰。

小溪至新田四首

宋代 杨万里

懊恼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
落红满路无人惜,蹈作花泥透脚香。

秋夕不寐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夏热通宵睡不成,秋凉老眼又偏醒。窗虚月白清无梦,却为西风数漏声。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