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宋代 杨万里

祗愁穷腊雪作恶,不道雪天好行乐。玻瓈盏底回青春,蒲萄锦外舞玉尘。

阳春一曲小垂手,劝君一杯千万寿。今年斛谷才八钱,明年切莫羡今年。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明发南屏

宋代 杨万里

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
两度六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
犹嫌数骑傅书札,剩喜千山入肺肠。
到得前头上船处,莫将白发照沧浪。

舟过谢潭三首·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

类试所戏,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

宋代 杨万里

有客有客字子美,日籴太仓五升米。
锦官城西太事微,尽醉江头夜不归。
青山落日江湖白,嗜酒酣歌拓金戟。
语不惊人死不休,万草千花动凝碧。
穉子敲针作钓钩,老夫乘兴欲东流。
巡檐索共梅花笑,还如何逊在杨州。
老去诗篇浑漫与,蛱蝶飞来黄鹂往。
时文釆动人主,来如雷霆收震怒。
一夜水高数尺强,濯足洞庭望八荒。
阊阖晴开映荡荡,安得仙人九节杖。
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脱身事幽讨,
下笔如有神?汝与山东李白好,
儒术於我何有哉?愿吹野水添金杯,
焉知饿死填沟岳。如何不饮令心哀,
名垂万古知何用,万牛回首丘山重。

王式之命刘秀才写予真因署其上

宋代 杨万里

浙水东兼浙水西,千岩万壑总遨嬉。游山祗欠金华债,乘兴今随王式之。

雨后至溪上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拟借丹青画作图,退休老子作渔夫。凤凰池上虽荣贵,何似清闲看浴凫。

立秋后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

宋代 杨万里

雨后林中别样凉,意行幽径不知长。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

归云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可杀归云也爱山,夜来都宿好山间。偶看一絮翩然起,引得崩腾相趁还。

南海陶令曾送水沈报以双井茶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沈水占城第一良,占城上岸更差强。黑藏骨节龙筋瘠,斑出文章鹧翼张。

衮尽残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汤。素馨熏染真何益,毕竟输他本分香。

晓行望云山

宋代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昨日访子上,不遇。裴回庭砌观木犀而归,再

宋代 杨万里

昨携儿辈扣云开,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烝透栗堆盘。
寄诗北阮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折破碧团栾。

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问讯南湖作么生,日撞金玉奏英茎。无人打杀净饭子,放出渠头七步行。

醉眠夜闻霜风甚紧起坐达旦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玉酒醺人底易醒,月低梅影恰三更。只嫌老眼清无睡,不道松声听到明。

过杨子江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祇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静坐池亭二首

宋代 杨万里

胡床倦坐起凭栏,人正忙时我正闲。
却是闲中有忙处,看书才了又看山。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宋代 杨万里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
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
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宋代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张丞相咏归亭词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茝兰圃兮沼芙蕖,有美君子兮何斯其燕居。孚尹兮袖间,升白虹兮斗之虚。

章甫兮深衣,御风骑气而天游兮,与造化而为徒。

独立万物之表兮,室迩而人甚远。山立而渊靓兮,道德燕及乎虫鱼。

韦编兮在手,隐几而卧兮,梦一丈夫。首肖乎尼山兮河其目,莞尔而笑兮告予以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忽寤兮四顾,欸乃一声兮亭之西隅。

赏菊四首

宋代 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代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湖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