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吉州通判赵德辉上印赴阙

送吉州通判赵德辉上印赴阙

宋代 杨万里

太守九秋霜,通守三春风。太守镜照胆,通守渊涵空。

古来人才在寒士,皇家人才在宗子。君看二赵作庐陵,宽猛晦明两相济。

太守已乘八使车,通守合分五马符。行看二赵俱法从,老夫别献中和颂。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冬暖绝句

宋代 杨万里

今岁无寒祇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老拙谁肯伴,束书自相随。此外无长物,犹有一鸱夷。

小醉即孤咏,自遣不要奇。西湖妙天下,未羡习家池。

李与贤来访,自言所居幽胜,甚似剡溪。因以

宋代 杨万里

漫浪江湖天一方,故人不见两三霜。
对床说尽平生话,黄叶声中秋夜长。

和周元吉左司东省培竹

宋代 杨万里

鸡省有贞植,鹜行销昼烦。憎柳媚绿暗,伴梅耿黄昏。

何须雪贸贸,始爱渠轩轩。坚守孤竹国,肯折先轸元。

如何桃李时,笋短不出垣。周郎夜入直,挟策携酒尊。

为渠问玄夫,乃遇震为坤。喜渠必蕃昌,吟到落金盆。

晓唤郭橐驼,提耳细细言。汲水龙井泓,辇土天竺原。

妙偷造化窟,仁及冰霜根。为赋淇奥诗,绝去笔墨痕。

何时淮阴市,能报漂母恩。周郎顾之笑,吾自哀龙孙。

怀山庄子仁侄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危亭独上忽徬徨,欠个山庄堕我傍。却是向来相聚日,老怀未解忆山庄。

白莲

宋代 杨万里

井花新插白芙蕖,坐看纷纷脱雪肤。自拾落英浮水面,玉舟撩乱满江湖。

蚤谒景灵宫闻子规

宋代 杨万里

帝里都无个里宽,苑深地禁到应难。
蔚然绿树去天近,上有子规啼月残。
便觉恍如还故里,不知闻处是长安。
野蔷薇发桐花落,孤负南溪老钓竿。

暮雨既霁将儿辈登多稼亭

宋代 杨万里

一霎滂沱一霎晴,檐间点滴尚残声。水将树影乱揉碎,月与日光相对明。

试数六宵还五雨,坐令夏热作秋清。儿曹小住休归去,更听风蝉子细鸣。

紫牡丹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
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染千层玉雪肌。
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
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甘露子一名地蚕

宋代 杨万里

甘露子,甘露子,唤作地蚕亦良似。不食柘叶不食桑,何须走入地底藏。

不能作茧不上簇,如何也蒙赐汤沐。呼我果,谓之果,呼我蔌,谓之蔌。

唐林晁错莫逢它,高阳酒徒咀尔不摇牙。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曲江与临武,彼此昔相望。一岭大如砺,谁云隔寻丈。

离合非人力,此事要天相。升沈亦偶然,岂问优与脏。

郡圃杏花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迥出千花合受降,不然受拜亦何妨。行穿小树寻晴朵,自挽芳条嗅暖香。

却恨来时差已晚,不如清晓看新妆。朗吟清露温风句,恼杀诗翁只断肠。

南溪早春

宋代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春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谁言定水禅,入定似枯木。飞入广寒宫,收得香万斛。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谪仙几代孙,今日临贺丞。风月三千首,吾子岂未能。

长把脩月斧,细彫玉壶冰。天池羽翼就,即看垂天鹏。

榕树

宋代 杨万里

直不为楹圆不轮,斧斤亦复赦渠薪。
数株连碧真成菌,一胫空肥总是筋。

昼睡闻鴈

宋代 杨万里

梦里霜鸿叫绝天,蒙松睡眼起来看。
殷懃甓社湖中客,送我南皈到惠山。

过西山

宋代 杨万里

一年两踏西山路,西山笑人应解语。胸中百斛朱墨尘,雨捲珠帘无半句。

殷勤买酒谢西山,惭愧山光开我颜。鬓丝浑为催科白,尘埃满胸独遑惜。

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其七

宋代 杨万里

城中担上买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