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满庭芳(咏浮桥)

满庭芳(咏浮桥)

宋代 黄裳

琼馆烟轻,银河风细,玉桥云锁方开。晓千虹丈,宛转下天来。人在水精宫里,行乐处、锦绣成堆。仍相问,人间天上,何处有蓬莱。
徘徊。追往事,征南巧架,传野怀才。谩石驱东海,沙合龙台。好是乐成初宴,红牙碎、声隐晴雷。江天晚,游人未散,莫放隼旟回。

诗人黄裳的古诗

泛舟钱塘西湖 其四

宋代 黄裳

芡出波间千颗软,蟹从秋后两螯肥。且呼玉友来相伴,等候蟾光与夕晖。

懵鹰行

宋代 黄裳

两翅一展秋云高,两睛四顾秋林肃。狐兔忽落爪距下,肝脑须臾厌其腹。

是艺汝有固有性,是物汝得固有命。韝上如何寄此身,休誇豪气与精神。

一雉死生非所必,有数存焉擒不获。主人失意未可量,鹰也两失而行藏。

中陵自在无由乐,饱则翱翔饥则攫。

渔家傲(咏月)

宋代 黄裳

通一月而泛咏,已侑金卮;辨四时而各言,未劳檀板。晦朔乃取于盈阙,寒暑盖资其往来。群动息而忙者闲,观光台上;众景生而悲者笑,窥影杯中。饮阑梦觉,则斜月得其情;望重意新,则初月致其事。是宜擅有六义,离为七章,尽入歌声,共资一笑。

万竹轩 其八

宋代 黄裳

阴遥俄喜日华落,静久更宜山鸟鸣。荣谢易为花厚薄,岁寒还得岁寒情。

舟行 其一

宋代 黄裳

水村山驿七闽溪,数桨青腰沂上迟。酤向竹林人已到,芦花汀畔且休移。

渔者 其四

宋代 黄裳

水云生计有谁拘,烟雨蟾光已自娱。得丧与鱼同所遇,垂纶何似且施罛。

湖上閒赋 其五

宋代 黄裳

筛雨龙山淡淡烟,水帘遥在数峰前。问言居士庵何处,为指中洲有陆莲。

游吴有作 其四

宋代 黄裳

俸入未辞聊助道,客来多避为忘机。一帆风起鲈鱼兴,到是秋时恰正肥。

长乐閒赋 其三

宋代 黄裳

越王峰下小棠深,秋入三山未暇寻。两造盈庭真与伪,紫玄堂上本无心。

桐庐县仙人洞十题 其二 石佛

宋代 黄裳

兀若看经不记时,洞天虽近已忘归。谁知心印窥玄海,且看云霞体上衣。

神宗皇帝挽辞 其一

宋代 黄裳

奔逸三王后,忧勤七闰间。生灵千载会,造化一朝閒。

空致盘中露,应寻海上山。凤凰人恐到,不趁御龙还。

送王慎中

宋代 黄裳

为贫为仕我与君,失意以归南北云。岂把去留论适莫,岂因得丧悲离合。

人是人非春觉梦,物来物去花开落。攀缘一断六尘空,缘至乃施无斧凿。

不求脱,不与缚,君期万法无忧乐。不可减,不可增,君期一性无亏成。

世人■埴谁知己,不怨不知知不喜。尘萦尝与众凡悲,流转域中而已矣。

君之入道人不知,不得已事君不为。天然淡薄日一饭,心机不用如婴儿。

闻其风者少当愧,此道亦更清于夷。君归休,白心碧眼非庸流。

内观无物四肢堕,性天虚阔阴云收。君归去,晓猿夜鹤无寻处。

炉中灵药果谁传,林下老人终共语。何时我向江边来,相从方外幽怀开。

长愿为云逐东野,莫教风思生尘埃。

次友人月夜楼上之韵

宋代 黄裳

满楼清景泻斯干,肝胆初醒世虑閒。谁见谪仙歌与舞,但留诗句落云间。

六祖传付偈颂 其九 初祖

宋代 黄裳

精传神气一传精,性命于中附会成。道世浑沦窥不破,更从何处觅无生。

寄王之道

宋代 黄裳

兰陵为别又多时,花月妖中想见几。乡国可怜犹间隔,客途何故更分飞。

身边无事乐虽乐,堂上有亲归未归。欲寄新文将远信,尚须勤苦到精微。

读罗隐孟郊集

宋代 黄裳

罗隐寓以骂,孟郊鸣其穷。始读郁吾气,再味濡我胸。

如何志与气,发作瓶瓮中。大见无贤愚,大乐非穷通。

弃置二子集,追攀千古风。中兼六义异,下与万物同。

妙象见丹青,利器资陶镕。心手适相遇,变化从色空。

感寓复收敛,兀然无我翁。

还乡简清臣潜夫 其三

宋代 黄裳

乘兴拿舟过水南,问禅閒试野僧参。望中皆是栖真处,山有云峰剑有潭。

东湖留题 歌丰堂

宋代 黄裳

礼乐看公暇,阴阳报岁丰。四并当共乐,一气已相通。

欢笑壶天上,清虚色界中。可归犹待月,未放曲声终。

可喜年丰自忙少,岂特明明得欢笑。三乐光阴谁与知,但向鲁诗寻政要。

湖上閒赋 其一

宋代 黄裳

谁家弦管度前汀,宛似湘江昔有灵。一曲未终船已远,白云空点数峰青。

泛舟钱塘西湖 其二

宋代 黄裳

归鹭悠悠一带长,白蘋红蓼是家乡。夕阳临水閒窥处,此意安知世累忙。

黄裳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44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