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祁顺
数日候风风不来,今朝江上蒲帆开。推蓬一笑楚天碧,五老相见高崔嵬。
十一月进历王府与世殿下联句 其二
佳气氤氲拥禁闱,扶桑日色晓熹微。春随白雪来诗笔,喜逐红云上衮衣。
蔼蔼漏声催晓箭,重重恩宠出天扉。藩臣有幸承恩遇,玳瑁筵前尽醉归。
晋府世殿下请宴和诗二绝
际遇贤王真可喜,臣僚如坐春风里。宝贤乐善重诗书,昔日河间未堪比。
十一月进历王府与世殿下联句 其一
凤历早颁天阙晓,王门今亦进新书。王重霄汉春应近,三晋山河庆有馀。
律转黄钟新气候,梅开白雪旧庭除。太平有象君臣乐,汉代河间恐不如。
粹之山行和宋人刘改之韵言备尝辛苦而羡二疏勇退因借韵慰之吾非薄 ...
使君卓特人中骥,步上云霄未计程。步步襟怀孤月皎,纷纷势利一尘轻。
苏公敬狱堪垂法,杜老忧时欲洗兵。莫为勤劳思勇退,清时谁不事功名。
赠吴参将 其二
昔仰韩忠献,今逢郭令公。将星悬碧汉,豪气贯长虹。
千里帡幪下,三军节制中。功成上麟阁,不愧古英雄。
答兴隆周方伯次韵
惜别愁肠日九回,青山迢递有诗来。数缄珍重披云锦,五色光芒烁斗魁。
郢下阳春真妙曲,濂溪风月属多才。疏愚独幸承清教,山径蓬茅次第开。
赠金相士 其二
身外荣枯尽是虚,懒将前定问何如。假饶卿相生来贵,未信初年不读书。
自长子过长平驿
长平高馆一番新,贾相门庭迹已陈。万事废兴元有数,后人空自笑前人。
示政敕二子
诗礼相传在鲤庭,儒家元不羡金籯。人言幼小须勤学,况尔如今渐长成。
和毛教授破屋之作
同寓边城景若何,人烟萧索草茅多。却惭太守才无补,不使先生居有那。
愿写德馨铭陋室,还将道义障颓波。万间广庇何由得,怀古伤今涕欲沱。
竹枝啼鸟
嶰谷风来玉韵清,一双幽鸟日和鸣。不须别借伦伶手,自有天然律吕声。
和韵送萧文明
大才宜作济川舟,岂谓因循滞一州。岂谏朱云曾折槛,思归王粲惯登楼。
胸中学业兼精博,笔底文章扫缪悠。亲炙无能还远别,海天云树总生愁。
安庆得风
凤台南园二诗社请会不赴
凉入诗坛秋气深,群英载酒乐登临。高情不减香山会,治世重闻大雅音。
一脉斯文千古意,万金交谊百年心。无因得伴黄花醉,病倚西风只自吟。
寄何大参
流落他乡少故人,粤台名宦独逢君。忘年契谊由来重,当面音书不厌勤。
深夜有怀时见月,荒山无伴只怡云。西风吹送朝天旆,南北迢遥惜袂分。
周冬官子建如京师至山海值雨同咏
北风吹雪满关城,寒气侵人夜不胜。无限客愁消未得,坐挥吟笔对孤灯。
寄刘孔廉
青琐才名早见知,忧民衰鬓易成丝。阡南昔日同沦落,冀北今朝感别离。
鸡黍不忘元伯信,鲈莼先动季鹰思。瑶琴三弄亲曾听,流水高山似旧时。
次陈公甫先生见寄韵二首 其二
乡国诗来当远书,十年离思几时除。南归会有重论约,已辨骊驹戒仆夫。
奉使山海
勤劳王事愧称贤,持节东来路半千。持俗不劳司马檄,赠行惟有绕朝鞭。
断桥流水村边驿,疏木平原郭外天。翘首关城知不远,海云山色总清妍。
忆亡弟宏
梦里分明一见君,恩情犹在死生分。惠连春草池塘句,无限伤心不忍闻。
祁顺
(1434—1497)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天顺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成化中使朝鲜,不受金缯,拒声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317篇诗文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四 贵竹斥贺
和周翠渠宿黄丝堡梦母之作
二月三十日游长潭联句
螺山寺
和张邦兆秋兴三首 其一
戊申六月祷雨有感
次韵寄方彦卿
世殿下饯行作诗一绝因和之
送李佥宪之京次原寄石阡得士韵
过十万囤 其二
浈阳道中遇雨
次陈琴窗见寄三首 其一
己丑岁二月二十五日往天寿山陪祀三首 其一
游黄凯翠渠循溪行余历郊村即景因次其韵
亚圣庙次左时翊韵 其二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十五 减省卫从
思亲卷为张咨赋
石阡小咏二首 其二
梅花阁
湖中即景二首 其一
次高克明韵 其一
望香炉山
中秋赏月寄京中诸友 其一
试院中读黄鲁直和冕仲考进士之作依韵赋之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六 北泥却金
平壤怀古
张节妇诗
次张叔亨黄塘道中韵
答吴献臣大尹 其一
过彭城怀舍弟思正
朝鲜途中杂咏 其一
和徐议政三月三日途中之作是日寒食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二十三 平越伸冤
周驸马德章作诗送别因追思其先兄德明方伯余读之怅然遂和以见意
坐中获睹诸生所作文赋因赠以诗
庚寅岁八月见白髭
尉迟将军墓
谒告将归适奉使香河未果
奉都宪彭公二首 其一
南关驿古松八九株可爱
月梅为石滩陈志子铭题二首 其二
陈粹之将至先寄二绝 其一
己丑岁二月二十五日往天寿山陪祀三首 其三
天津拱北楼次韵
闻陈方伯文矅作古用韵吊之 其二
寄题箕子墓四首 其四
同年会集句次郑瑶夫内翰韵 其二
舟次高邮因记林亨大内翰赠别诗有后夜神珠光动之句用和一章
过长沙怀贾傅 其一
夜泊济宁
送陈继先南还一百二韵
次陈公甫先生见寄韵二首 其一
寄题箕子墓四首 其二
和林克全韵三首 其二
过长沙怀贾傅 其二
增城郑叔清司训顾道充上舍吴时彦贡士来访即告归途值大风雨思之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