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

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

明代 王守仁

天风吹我上丹梯,始信青霄亦可跻。俯视氛寰成独慨,却怜人世尚多迷。

东南真境埋名久,闽楚诸峰入望低。莫道仙家全脱俗,三更日出亦闻鸡。

诗人王守仁的古诗

次栾子仁韵送别四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操持存养本非禅,矫枉宁知已过偏。此去好从根脚起,竿头百尺未须前。

山中懒睡四首 其四

明代 王守仁

人间白日醒犹睡,老子山中睡却醒。醒睡两非还两是,溪云漠漠水泠泠。

游清凉寺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不顾尚书此日期,欲为花外板舆迟。繁丝急管人人醉,竹径松堂处处宜。

双树暗芳春寂寞,五峰晴秀晚羲蕤。暮钟杳杳催归骑,惆怅烟光不尽诗。

送蔡希颜三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风雪蔽旷野,百鸟冻不翻。孤鸿亦何事,叫叫溯寒云?

岂伊稻粱计,独往求其群?之子眇万钟,就我滁水滨。

野寺同游请,春山共攀援。鸟鸣幽谷曙,伐木西涧曛。

清夜湛玄思,晴窗玩奇文。寂景赏新悟,微言欣有闻。

寥寥绝代下,此意冀可论。

戴胜

明代 王守仁

青林煖雨饱桑虫,胜羽离披湿翠红。亦有春思禁不得,蕣花枝上诉东风。

过分宜望钤冈庙

明代 王守仁

共传峰顶树,古庙有灵神。楚俗多尊鬼,巫言解惑人。

望禋存旧典,捍禦及斯民。世事浑如此,题诗感慨新。

寄石潭二绝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见说新居止隔山,肩舆晓出暮堪还。知公久已藩篱撤,何事深林尚闭关?

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明代 王守仁

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

投荒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閒。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别希颜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后会难期别未轻,莫辞行李滞江城。且留南国春山兴,共听西堂夜雨声。

归路终知云外去,晴湖想见镜中行。为寻洞里幽栖处,还有峰头双鹤鸣。

送蔡希颜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何事憧憧南北行,望云依阙两关情。风尘暂息滁阳驾,鸥两还寻鉴水盟。

悟后《六经》无一字,静馀孤月湛虚明。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

长生

明代 王守仁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山僧

明代 王守仁

岩下萧然老病僧,曾求佛法礼南能。论诗自许窥三昧,入圣无梯出小乘。

高阁松风飘夜磬,石床花雨落寒灯。更深月出山窗曙,漱齿焚香诵《法楞》。

白云

明代 王守仁

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无心处处逢。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此身愧尔长多系,他日从龙谩托踪。断鹜残鸦飞欲尽,故山回首意重重。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野人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岩傍日脚半溪云,山下声声一村雨。

武夷次壁间韵

明代 王守仁

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海上真为沧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

雪望四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霁景朝来更好看,河山千里思漫漫。茅檐日色犹堪曝,应是边关地更寒。

次韵胡少参见过

明代 王守仁

旋营小酌典春裘,佳客真惭竟日留。长怪岭云迷楚望,忽闻吴语破乡愁。

镜湖自昔堪归老,杞国何人独抱忧。莫讶临花倍惆怅,赏心原不在枝头。

和董萝石菜花韵

明代 王守仁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闾阎正苦饥民色,畎亩长怀老圃心。

自有牡丹堪富贵,也从蜂蝶谩追寻。年年开落浑閒事,来赏何人共此襟?

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山水平生是课程,一淹尘土遂心生。耦耕亦欲随沮溺,七遂何缘得孔明?

吾道羊肠须蠖屈,浮名蜗角任龙争。好山当面驰车过,莫漫寻山说避名。

过天生桥

明代 王守仁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5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