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次韵胡少参见过

次韵胡少参见过

明代 王守仁

旋营小酌典春裘,佳客真惭竟日留。长怪岭云迷楚望,忽闻吴语破乡愁。

镜湖自昔堪归老,杞国何人独抱忧。莫讶临花倍惆怅,赏心原不在枝头。

诗人王守仁的古诗

观稼

明代 王守仁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螣。去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将游九华移舟宿寺山二首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逢山未惬意,落日更移船。峡寺缘溪径,云林带石泉。

钟声先度岭,月色已浮川。今夜岩房宿,寒灯不待悬。

题四老围棋图

明代 王守仁

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泊金山寺二首十月将趋行在 其一

明代 王守仁

但过金山便一登,鸣钟出迓每劳僧。云涛石壁深龙窟,风雨楼台迥佛灯。

难后诗怀全欲减,酒边孤兴尚堪凭。岩梯未用妨苔滑,曾踏天峰雪栈冰。

答刘美之见寄次韵

明代 王守仁

休疑迁客迹全贫,犹有沙鸥日见亲。勋业已辞沧海梦,烟花多负故园春。

百年长恐终无补,万里宁期尚得身。念我不劳伤鬓雪,知君亦欲拂衣尘。

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此身未拟泣穷途,随处翻飞野鹤孤。霜冷几枝存晚菊,溪春两度见新蒲。

荆西寇盗纡筹策,湘北流移入画图。莫怪当筵倍凄切,诛求满地促官逋。

双峰

明代 王守仁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鄱阳战捷

明代 王守仁

甲马秋惊鼓角风,旌旗晓拂阵云红。勤王敢在汾淮后,恋阙真随江汉东。

群丑漫劳同吠犬,九重端合是飞龙。涓埃未遂酬沧海,病懒先须伴赤松。

化城寺(归越作)

明代 王守仁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答朱汝德用韵

明代 王守仁

东去蓬瀛合有津,若为风雨动经旬。同来海岸登舟在,俱是尘寰欲渡人。

弱水洪涛非世险,长年三老定谁真。青鸾眇眇无消息,怅望烟花又暮春。

示诸生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旷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夜寒

明代 王守仁

檐际重阴覆夜寒,石炉松火坐更残。穷荒正讶乡书绝,险路仍愁归梦难。

仙侣春风怀越峤,钓船明月负严滩。未因谪宦伤憔悴,客鬓还羞镜里看。

琅琊山中三首 其三

明代 王守仁

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山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

归骑林间灯火动,鸣钟谷口暮光凝。尘踪正自韬笼在,一宿云房尚未能。

赠陈东川

明代 王守仁

白沙诗里莆阳子,尽是相逢逆旅间。开口向人谈古礼,拂衣从此入云山。

送邵文实方伯致仕

明代 王守仁

君不见埘下鸡,引类呼群啄且啼?稻粱已足脂渐肥,毛羽脱落充庖厨。

又不见笼中鹤,敛翼垂头困牢落?笼开一旦入层云,万里翱翔从廖廓。

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高车驷马尽桎梏,云台麟阁皆埃尘。

鸱夷抱恨浮江水,何似乘舟逃海滨?舜水龙山予旧宅,让公且作烟霞伯。

拂衣便拟逐公回,为予先扫峰头石。

寄浮峰诗社

明代 王守仁

晚凉庭院坐新秋,微月初生亦满楼。千里故人谁命驾?百年多病有孤舟。

风霜草木惊时态,砧杵关河动远愁。饮水曲肱吾自乐,茆堂今在越溪头。

晓霁用前韵书怀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涧草岩花欲斗纤,溪风林雪故争严。连歧尽说还宜麦,煮海何曾见作盐。

路断暂怜无过客,病馀兼喜曝晴檐。谪居亦自多清绝,门外群峰玉笋尖。

用实夫韵

明代 王守仁

诗从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转佳。
岩瀑随风杂钟磬,水花如雨落袈裟。

冬夜偶书

明代 王守仁

百事支离力不禁,一官栖息病相侵。星辰魏阙江湖迥,松柏茅茨岁月深。

欲倚黄精消白发,由来空谷有馀音。曲肱已醒浮云梦,荷蒉休疑击磬心。

归兴二首 其二

明代 王守仁

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5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