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王绂
不眠孤烛在,风雨送凄凉。病骨秋加瘦,羁愁夜并长。
自应强饮食,谁复问衣裳。蟋蟀如相念,时来啼近床。
峡中杂咏 其九
蜀道古称多险艰,我来观水复观山。谁知富贵天然设,身在玉屏金幛间。
潼川驿宰潘君复任持卷求诗
三年传舍官如旧,来往追随不厌频。扫径惯迎天上客,折梅长寄陇头人。
驿楼树暗淮烟晓,官棹花明楚水春。待我南归重经过,索茶呼酒莫相嗔。
寄徐九鼎
氏族南州派,遗风亦好潜。幽居邻陆羽,清艺祖蒙恬。
地近傍城角,花深露屋尖。年来怕徵起,踪迹隐鱼盐。
题荆州刘给事子伟赠行卷 其一
客里逢君话旧游,醉中曾上仲宣楼。君家正近楼前住,风送江声日夜流。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六 折菊
秋来开几丛,宛见晋人风。折向东屏笑,樽中酒可空。
题菩提叶上画山水 其二
五湖烟水一扁舟,来往忘机共白鸥。得兴何须好东绢,漫将霜叶写清秋。
为翰林典籍沈民则题乐琴书处
沈君搆华轩,藏书复藏琴。书以载古道,琴以传古音。
古人不可见,唯此悦我心。我心既自悦,外虑俱销沈。
凉生深竹净,日转高梧阴。弦诵苟世守,奚须满籯金。
塞上杂咏用耦武孟韵 其二
地上苦寒非故乡,天明屋底满衾霜。起来欲把吟须撚,冻断浑无一寸长。
逢武当道士李幽岩用王修撰韵
暂携笙鹤远朝天,尽道丹成骨已仙。岩搆往来驯虎豹,荷衣著破带云烟。
岁周甲子何曾记,夜遇庚申便不眠。回首故山归兴好,啸歌风月浩无边。
沧浪濯足图
入郭归来欲暮天,数峰残照半溪烟。悠然濯足沧浪上,怕带黄尘上钓船。
写竹 其二
霓旌翠葆瑞烟浮,禁籞深严近素秋。如此一枝何处见,月明凉影凤池头。
送玉林师赴会还闽中
道风高迈素知名,诏率同袍上玉京。梵教宣扬超古昔,圣恩弘济及幽明。
祥云尽集瑶花舞,甘露朝凝宝树荣。法会已周辞凤阙,浮杯南去海波平。
次韵张真人所画潇湘意 其一
翠竹苍烟两岸秋,扁舟曾忆度湘流。偶来琳馆看图画,彷佛推篷宿雨收。
题翎毛画 其一
草色烟光染翠衣,暖风晴日一双飞。几番啼向山窗外,清梦初回曙色微。
元夕赐宴观灯应制 其一
紫禁春回景物饶,千官陪宴赏元宵。楼台和影来三岛,灯月交辉彻九霄。
锦队喧时呈角抵,翠华临处奏箫韶。太平气象年年好,万国讴歌仰圣朝。
寄乡友沈得渊
沈君非凡流,宿禀尚高洁。羡门注仙籍,安期守真诀。
偶然落人寰,世味遍已阅。混迹虽同尘,心神乃超绝。
萧然一室内,隐几常自悦。时把玉箫吹,翔鸾舞明月。
晓入清河舟中眺望
风帆晓入清河口,野岸晴飞白鸟群。水入淮流千里合,路通齐地一支分。
驰心辇下常看日,回首江东已隔云。试问县楼应不远,夜来更鼓月中闻。
九华仙掌
群峰列如掌,传闻是九华。仙人不可见,千古閟烟霞。
题荆州刘给事子伟赠行卷 其二
荆州雄据大江滨,不到于今二十春。邂逅看君赠行卷,眼中无几昔年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有作
西风昨夜起狂颠,捲我茆斋屋顶穿。红日迸光来枕上,白云拖影到床前。
破铛煮茗煎明月,古砚濡毫蘸碧天。一夜寒窗浑不寐,寸心直至斗牛边。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扈从出京
题静照轩 其一
题华节妇卷
舟中晓望都城有怀诸公
双梧草堂图
送廖教谕再任松溪县庠
峡中杂咏 其五
送郑尚书致仕
二月九日瞻望大驾渡江作
写竹送张文惠归梁溪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五
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其一
赠徐君邦孝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二
为项御史题张真人所画章台春晓图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三
送松溪宰周景辰调连城
谢惠皮墩
题看山楼
送任大参勉之福建
蔡芝林为蒋公进求画扇遂题
送吴中书南京复职
送胡直秀才下第归南京胄监生
题源隐
代作送大学士黄静庵先生拜封归永嘉
送大学士黄静庵先生拜封归永嘉 其一
听风雨
贮诗囊
题卞长史山水图
送高员外省亲归毗陵
长占烟波卷 其二
题赠秋林草堂图
谢吕先生惠幅巾
写墨竹遗人
题枯木修篁图
再用韵留别
思报
写竹寄梅轩
对雪再用韵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二
赠朱编修
送永嘉赵惟善之北京司仓
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其五
为楮府高先生赋牧云歌
送台州医官裘训科南归
题画和俞嘉言韵 其三
题邹园十咏 其三 涵翠亭
题孝子曹镛卷
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其三
寄吕教谕先生
重过小姑山
题徐训导廷献魁山旧隐
赠陈景中昆仲题所画竹上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十 对菊
送朱叔服还江西写送别图并诗于上
别南京
楮巢为王可贞先生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