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甲戌岁朝明日立春东坡元日诗有土牛明日莫辞春之句因以为韵赋七诗 其七

甲戌岁朝明日立春东坡元日诗有土牛明日莫辞春之句因以为韵赋七诗 其七

明代 文徵明

梅花忽已动,岁时行亦新。倾城出行乐,谁念端居人。

端居岂不好,负此芳树春。昨岁花前客,今为树下尘。

诗人文徵明的古诗

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十首 其九

明代 文徵明

立马双桥日欲斜,沙尘吹雾暗征车。从今绝迹江南去,只见青山不见沙。

元日书事效刘后村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愁早无端到小斋,问愁谁送与谁媒。残年原未将愁去,不是新年别带来。

初春书事三首 其三

明代 文徵明

晴雀飞飞恋草檐,午风漠漠泛茶烟。雪残东圃梅花后,春在南墙细草边。

窗下蠹编消永日,镜中华发感流年。诗逋画债难推脱,应负平生笔砚缘。

再和昌国游洞庭西山诗八首 其一 自胥口入太湖

明代 文徵明

蒹葭缭绕带胥塘,百里沿洄笠泽长。新水浮天舟浩荡,远山沉日树苍凉。

风烟西去堪乘兴,鸡犬中流别有乡。咏得鲈肥人脍玉,自敲渔榜答沧浪。

赋得庐山送卢师陈

明代 文徵明

谁见匡庐百叠苍,轺车八月下浔阳。天开画障芙蓉出,风约银河瀑布长。

秀色从来堪揽结,壮游还待发文章。因君忽动江湖兴,便儗东林问草堂。

登观音阁

明代 文徵明

绀殿彤楼凌紫烟,危栏飞磴抚苍渊。阴崖直下千寻铁,秋水平吞万里天。

身世波涛舟楫外,乾坤胜概酒樽前。解衾恨不中宵住,白鹭洲南月正圆。

閒兴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苍苔绿树野人家,手卷垆薰意自嘉。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

画鹊

明代 文徵明

日光浮喜动檐楹,鸟鹊于人亦有情。小雨初收风泼泼,乱飞丛竹送欢声。

甲戌岁朝明日立春东坡元日诗有土牛明日莫辞春之句因以为韵赋七诗 ...

明代 文徵明

梅花忽已动,岁时行亦新。倾城出行乐,谁念端居人。

端居岂不好,负此芳树春。昨岁花前客,今为树下尘。

燕中题画

明代 文徵明

燕山二月已春酣,官柳霏烟水映蓝。
屋角疏花红自好,相看终不是江南。

杨仪部君谦纂述之余颇修静业瞻对无由怅然成

明代 文徵明

不见高人动经月,似闻观道独澄怀。
一函自课《维摩品》,百日方持白傅斋。
春到梅花开小阁,梦回凉月印空阶。
从知不受风尘累,二十年前已乞骸。

元日承天寺访孙山人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当年结习住僧家,对客分泉自品茶。欲识道人高洁处,纸窗残雪照梅花。

张夏山挽词 其四

明代 文徵明

三年常守念孤穷,教养雍容有古风。为理无名百年赋,至今赤子颂张公。

洞庭东山诗七首 其三 宿静观人

明代 文徵明

抱被何缘三宿恋,烧灯一笑两人俱。秋山破梦风生树,夜水明人月在湖。

尽占物华知地胜,时闻人语觉村孤。不烦诗句追清赏,太史楣间记是阇。

春日游晴硎天平诸山

明代 文徵明

麦陇风微燕子斜,雨晴云日丽江沙。遥寻晴遁烟中寺,初见天平道上花。

过眼溪山劳应接,方春草树发光华。夕阳半岭归舆急,惭愧城中自有家。

厓山大忠祠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鼎湖龙远野云阴,慷慨中流誓国心。臣力不支香气竭,忠䰟有限海波深。

百年仁义空澌尽,此日神州遂陆沉。峻节奇功磨不得,崖山突兀自千寻。

寒食自横金归汎石湖

明代 文徵明

泽国春深雾雨收,越城桥畔水争流。断烟西去浮苍屿,斜日中川起白鸥。

村店寂寥寒食节,行人迢递木兰舟。芳情满目东风急,欲采汀花不自由。

先友诗八首 其一 太仆李公应桢

明代 文徵明

太仆在三舍,抗言拒刑臣。平生彊执志,已究未达身。

十年更外制,耿挺标清真。矫矫孤飞鸿,翘翘一角麟。

卿监晚翱翔,白发已盈巾。故国有佳山,长岐多风尘。

终然绝俗姿,逸去畴能驯。

送钱元抑南归口号十首 其六

明代 文徵明

羡君五十赋归欤,我亦头颅五十馀。把袂不须伤远别,病夫行已厌尘裾。

过扬州登平山堂二首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莺啼三月过维扬,来上平山郭外堂。江左上华隋柳尽,淮南形胜蜀冈长。

百年往事悲陈迹,千里归人喜近乡。满地落花春醉醒,晚风吹雨过雷塘。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