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附录所赠二首 其一

附录所赠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名利场中一梦醒,知君浑不负苍冥。村醪且去随时饮,涧水重来洗耳听。

俗眼任他终日白,山光还似旧时青。从教门外尘如海,坐向空斋阅圣经。

诗人薛瑄的古诗

盐亭道中

明代 薛瑄

舟度嘉陵见锦屏,西行几驿到盐亭。好山最爱连峰秀,佳木偏怜古柏青。

老志不移方寸赤,远游宁怯鬓毛星。休誇谕蜀相如檄,干羽深期舞舜庭。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总角曾从蜀道行,今来鬓发已星星。不胜爱国输忠念,无限思亲感旧情。

林外最嫌鹦鹉舌,耳边偏喜杜鹃声。驱驰万里心何惮,但保秋霜分义明。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二

明代 薛瑄

夹堤杨柳绿依依,傍水人家篱落稀。小妇携篮卖蒲笋,得钱含笑入荆扉。

金陵春望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皇都又是一年春,立马长堤眺望频。丽日斜明红杏坞,煖烟轻护绿杨津。

风来野水微生浪,雨过天街迥不尘。最爱祥云呈五色,氤氲长是绕枫宸。

留别诸友八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扁舟清晓渡汾河,露草风芦两岸多。却望高城云雾尽,好山一带列青蛾。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二 榴

明代 薛瑄

细叶枝枝翠,娇英朵朵红。爱看房有实,不信色为空。

迎夏葵争发,倾阳意略同。因之思汉武,花满近郊浓。

登小孤山

明代 薛瑄

二十年前曾过此,今朝重上小孤山。九霄旭日清光近,万里秋风爽气寒。

南纪诸峰连地脉,东流众水会天关。江山不尽登临兴,望阙思亲正倚阑。

静得轩为刘佥宪赋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晏坐高斋白昼閒,谩将生意静中看。一帘时雨滋花竹,绕砌光风转蕙兰。

野马飞时情自适,幽禽啼处乐相关。久知万物非身外,欲向无名学弄丸。

看杨花戏作

明代 薛瑄

纷纷拂拂雪花香,旋逐回风过粉墙。坐困绿阴看未足,无端春思正悠扬。

常德

明代 薛瑄

百里平川古朗州,沅江滚滚向东流。竹枝留得唐人句,一曲西风碧树秋。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乡人新自故乡来,千里鱼书手自开。闻道家山风景好,玉笙吹月共徘徊。

送仪源检校还宁国

明代 薛瑄

赞画宣州几载间,趋朝此日又南还。扁舟行泛长江水,匹马重过故里山。

为宦莫辞声利薄,到官赢得简书閒。渠家奕世多卿相,清节高风自可攀。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沅州城里去秋时,忽见高人慰所思。筱竹影边开纵步,芙蓉花底笑论诗。

已看献岁逢春早,颇讶经年会面迟。折得官梅逢驿使,殷勤远寄重缄词。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南阳躬稼似天民,感激元因枉顾频。初识楼桑亲帝胃,还如白水旧真人。

已从荆益开王业,几欲咸秦扫寇尘。历数虽穷遗庙在,大名长与岁时新。

送邹都宪巡抚吴浙

明代 薛瑄

皇仁远布轸生民,巡抚东南简重臣。天语谆温颁凤敕,云帆缥缈泛龙津。

班行共识时名大,郡邑争看宪节新。行见霜风回煖气,三吴无处不阳春。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剪烛空堂欲二更,堂前新雨夏虫鸣。每因时物思劬育,未有秋毫答宠荣。

岁月不催双鬓绿,诗书祗倚片心明。端居远想千年事,汉室还应召贾生。

徐州洪

明代 薛瑄

乱石何巉岩,长堤更宛转。狭岸忽陡起,急濑如注坂。

回旋聚流沫,骇浪洒雪霰。舟行良已难,下上劳拽挽。

翻思游川峡,江石尤险远。瞿塘十二滩,波浪激雷电。

回视过兹洪,反若历平坦。乃知所观大,小者不挂眼。

寄于侍郎廷益

明代 薛瑄

黄甲同年二百人,大名飞步独超伦。乘骢正仰风霜肃,司马俄承宠渥频。

列郡年丰争转粟,两河春暖见归民。天书重叠膺殊宠,好布人间雨露新。

南京端午

明代 薛瑄

端阳令节客南京,迁擢频年荷宠荣。内扇几沾当日赐,宫衣曾有旧时名。

从教绿柳含风细,且喜红葵照眼明。为报鹓行旧知己,一卿赢得鬓星星。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积雨连朝喜晚晴,天开睥睨望边明。水添沅澧新涛急,山洗黔巫宿瘴清。

奉使每期三尺正,观风快睹万方平。霜台永日多诗思,新笋儿孙次第生。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