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再咏汶上分司二小柏

再咏汶上分司二小柏

明代 薛瑄

一回相见一回高,夹砌行看翠叶交。伟器定如房与杜,相期耸壑更昂霄。

诗人薛瑄的古诗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涓埃无补圣明朝,持节南荒岁月遥。几见阑干南薜荔,旋看烟雨绽芭蕉。

山城每听钟声早,金阙常思扇影高。为报鹓行旧知己,耽书未解子云嘲。

蜀江水涨如黄河江北诸山彷佛太行遣兴而作

明代 薛瑄

蜀江浊比大河黄,江北诸山似太行。误喜中原应不远,却闻人语是湖襄。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绿萍如锦盖青池,池面高荷静不移。閒爱小亭听雨坐,恰如湘水系舟时。

黔阳山中十首 其八

明代 薛瑄

竹椽茅屋江边静,永日惟应鸟雀飞。云白天青山万叠,霜台远客正思归。

雪中过高邮湖

明代 薛瑄

高邮湖里雪中过,雪片无声点白波。天水渺茫遥自接,烟云杳霭暗相和。

寒蓑满眼渔翁少,画舫随风去客多。还似沧浪水清浊,只应难觅扣舷歌。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石桥流水自东西,绿树连云翠嶂低。却忆当年持宪节,扁舟曾泛武陵溪。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五 竹坞凉风

明代 薛瑄

半亩琅玕出短墉,煖烟轻雾碧阴重。开门净扫苍苔坐,细叶萧萧引好风。

湖亭小酌和张都宪韵

明代 薛瑄

湖树阴阴障赤曦,湖亭偏与静相宜。坐中清气时常满,堤上红尘总不知。

莫羡游山携谢妓,何如行酒和陶诗。冰浆冰果寒冰齿,宴乐无过盛夏时。

临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解是平生独爱材,新移四柏后堂栽。悬知数百年来后,应有清阴满宪台。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二 临波春意

明代 薛瑄

苍玉生苔浸绿波,新篁老木散枝柯。徒劳人世歌招隐,淡荡东风野兴多。

王寺副膺封

明代 薛瑄

教子登科官棘寺,推恩三载到亲闱。共看白发宜乌帽,重喜苍颜称锦衣。

奕世荣名今亦少,一门光耀古应稀。还当起閤藏龙敕,长见奎文万丈辉。

送卢知县致仕归金华

明代 薛瑄

高秋九月都门道,冠盖光辉耀晴昊。离筵觞酌送者谁,花县郎官乞身早。

郎官自是青云姿,飞腾况值明盛时。著书东阁见才俊,之官南国怜英奇。

英奇未了哦松兴,鹗荐升官播佳政。单父横琴今几年,故里悬车想三径。

三径乃在金华阿,金华山水名且多。绕户清溪漱寒玉,当窗秀岭横烟萝。

到家尽得溪山趣,交友过从乐相语。为言壮仕老归来,此是天恩最深处。

五友诗 其一 竹

明代 薛瑄

此君风致自疏疏,相近相亲慰索居。玩目每看高节长,留情深托寸心虚。

清脩饱历风霜久,浓渥深承雨露馀。好在百年无剪伐,剩看新笋上霄衢。

送王郎中还南京

明代 薛瑄

屡拜秋台最好官,三年考绩又南还。路分蓟北山容秀,舟到江东水面宽。

粉署正当玄武畔,青云多在凤台间。他时还有清明誉,会展飙轮觐九关。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无端诗兴远谁添,红白双梅倚画檐。千里中州风雪夜,一窗清月忆湘南。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六朝全盛太平时,卜筑东都得自怡。每与真儒东大道,时从国老和新诗。

杯倾绿酒宁嫌浅,车碾青芜不厌迟。莫道千年清响绝,知音还自有钟期。

胶州

明代 薛瑄

几点青螺海上山,参差楼阁海天宽。行台五月不知暑,秪觉侵人海气寒。

题赵雍画马三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玉马王孙已入周,曾将绝艺写骅骝。谩誇有子能传业,不道东陵有故侯。

西硙行

明代 薛瑄

偶来与客游山前,地幽便觉人境偏。路入青林几萦曲,浓阴不断风泠然。

㶁㶁清泉来远谷,绀色寒声莹心目。石梁急泻跳明珠,草岸平流浸青绿。

北行更欲寻泉源,山门蓄雾势吐吞。两峰秀出半空里,锦屏屹立当中尊。

复憩山□小琳馆,洞户云扃殊宛转。袖拂尘埃读古碑,茶馀苦乏青精饭。

归来白日天未中,回头尚爱千云峰。更待秋初稍凉冷,还登绝顶窥鸿濛。

南京十咏 其五 石城霁景

明代 薛瑄

郭外云开见石城,绿苔经雨自层层。明时正是龙飞地,终古犹存虎踞形。

万里长江通海白,三山远岫入天青。登临不尽千年意,拟与丹崖共结盟。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