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冬至二首 其一

冬至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九野苍苍閟太阴,重渊脉脉动天心。庖牺易有千年画,康节诗存半夜吟。

忽向静中闻虩虩,却从无处见森森。固知一气何曾息,秪是天根辩古今。

诗人薛瑄的古诗

赠欧阳宪副

明代 薛瑄

宪节重来觐九天,论交不尽意留连。休惊白发三千丈,且喜青云四十年。

老大可无新事业,壮游还忆旧山川。人中松柏君知否,万雪千霜独挺然。

汉中寓目

明代 薛瑄

谷尽褒斜觉眼明,汉中如掌一川平。封疆自昔多吞并,龙虎当年几战争。

英主筑坛曾拜将,忠臣讨贼旧屯兵。雄豪一去无遗迹,惟见山高水自清。

沂滨书舍为曲阜令孔公堂赋

明代 薛瑄

鲁城南畔碧溪头,结屋藏书事事幽。入户日光浮野马,隔帘波影漾沙鸥。

真传已觉千年远,大道还从六籍求。闻说浴沂当此地,春风有约事追游。

过䢴沟怀古

明代 薛瑄

荒陂野水古䢴沟,千载曾经炀帝游。煖日轻风曾锦缆,垂杨芳草引龙舟。

春残故国閒金屋,花满芜城醉玉楼。一自真龙飞晋水,乱云空结海天愁。

洛水道中

明代 薛瑄

古道萦回傍险行,萧萧禾黍晚风清。无边诗思嵩高色,不尽年光落水声。

华表柱倾秋草合,龟趺碑暗雨苔生。往来人世成今古,一曲高歌寄此情。

斋宿杂咏十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霜竹风寒夜向深,灯前读易见天心。京华又是逢长至,坐忆尧夫子半吟。

登平陆城楼四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断岸奔流万里风,疏林黄叶九秋中。画阑干外斜阳暮,并作离愁一段浓。

示胜子

明代 薛瑄

胜子行将至立年,光阴莫使暂虚延。收心切要存天理,闭户常须阅简编。

玉不磨砻难作器,人非问学岂成贤。汝亲愿汝为君子,朝夕应须念此言。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四 萧骚霁雪

明代 薛瑄

山间昨夜雪三尺,晓云如拭天无痕。怪得清声满人世,石林冻竹风翻翻。

辰溪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分司门外大江横,怪石参差岸不平。眼底秋山无限好,坐中凉吹有馀清。

枣垂翠叶丹砂重,蜡满青林素练明。莫道蛮荒少题咏,龙标诗有五溪名。

草凉楼驿看红白芍药

明代 薛瑄

芍药花开山驿中,小阑红白各分丛。浓妆独向红前立,素质如从月下逢。

明媚并超尘世色,妖娆均得化神功。谁知倾国倾城者,一往滔滔万古同。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少年曾读浩然诗,襄汉风流百世师。今日雪中清兴好,论文翻恨不同时。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自是人间第一花,天教绝色冠群葩。可应洞府神仙质,妆点冰霜御史家。

疏影入杯翻绛雪,清香随手折红霞。诗中带得江南物,归到鹓班取次誇。

徐州洪

明代 薛瑄

乱石何巉岩,长堤更宛转。狭岸忽陡起,急濑如注坂。

回旋聚流沫,骇浪洒雪霰。舟行良已难,下上劳拽挽。

翻思游川峡,江石尤险远。瞿塘十二滩,波浪激雷电。

回视过兹洪,反若历平坦。乃知所观大,小者不挂眼。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菰蒲深处水禽鸣,雨过林塘晚更清。露满碧荷看不定,秪疑仙掌万珠明。

次同年赵侍御阻雨韵五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天使乘骢此暂休,今朝我亦到南州。柏台孤枕银灯夜,还似当年阻雨留。

挽舒大尹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江右风流属老成,江天俄复暗郎星。久传诗礼誇贤子,遥想仪刑律后生。

耆旧空悲当日社,循良犹识昔时名。悬知斧屋秋烟里,应有高人为刻铭。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二

明代 薛瑄

笑傲林泉乐太平,洛阳谁不爱先生。严寒暑雨何曾出,温煖清凉却解行。

金谷风和吹道服,铜驼雨霁隐车声。行窝十二閒游处,父老儿童喜送迎。

题张侍御质鲁斋

明代 薛瑄

混沌那堪七凿馀,纷纷巧智定何如。璧完太璞巧无价,学到希夷始似愚。

往哲每能存本领,斯人有意笃诗书。试论质鲁斋中事,一唯方能味道腴。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五

明代 薛瑄

王良称善御,时方尚诡遇。季子洛阳归,张仪关中去。

佩印誇乡里,驱车塞道路。说合从与横,而取贵将富。

孟轲陈王道,反为迂阔误。已哉无复言,远矣哲王寤。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