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薛希琎耕乐卷

题薛希琎耕乐卷

明代 薛瑄

旭日初升布谷鸣,春郊耒耜动春声。清溪引水来时满,绿野为菑望处平。

田祖有灵开稔岁,天民何幸乐生成。东阡南陌相过处,击壤歌中答圣明。

诗人薛瑄的古诗

仪真三咏 其三

明代 薛瑄

大江分派入仪真,杨柳人家夹去津。舟楫东南来贡赋,衣冠西北会星辰。

云通赤岸天多雨,境接沧溟地不尘。欲问东园无故老,苦吟搔首向风频。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四 兰

明代 薛瑄

频除恶草惜佳丛,笑采幽香岁岁同。一自沅江骚佩远,小阑谁倚看光风。

菊开忆去秋同官台中共赏

明代 薛瑄

去年客里遇重阳,曾与同官摘晚香。今日分符行郡邑,独将远意看秋芳。

周仪宾水筠轩

明代 薛瑄

曲阑干外小方塘,塘上萧萧绕翠篁。一镜平开涵影细,万竿齐动引风凉。

根穿近岸藏科斗,稍接遥空下凤凰。水竹双清曾到此,金樽相对兴难忘。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九 海棠缀锦

明代 薛瑄

长笑时人爱海棠,芳姿何事近宫墙。自缘要识东风面,任遣花神缀锦妆。

五盘山

明代 薛瑄

五盘何艰哉,石磴绕山腹。诘屈入云霞,回互下崖谷。

嗟彼远道人,陟降劳筋骨。跋马登层巅,悠然注远目。

惟见山色高,似觉地势促。蜀道古艰险,兹险甲西蜀。

忆我去春来,山山正芬馥。今夏喜北归,四月暑未燠。

兹山得再过,颇快登览欲。前驿望黄坝,苍苍但云木。

宁阳行台元夕忆黄宪使

明代 薛瑄

曾忆观灯宴后堂,玉杯行酒夜何长。新声已觉随银甲,逸响还惊绕画梁。

东道留宾能闭户,诸郎爱客解牵裳。别来好景逢元夕,空向行台对月光。

戏作游仙 其二

明代 薛瑄

海中涌出金银台,阳乌濯耀苍烟开。弱水瀛洲不可到,飙轮鹤驭相往来。

洪濛开阖几万古,桑田走马能千回。抱一之子可轻举,相期汗漫游九垓。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万家城郭通州市,十里帆樯潞水船。清晓登舻望京国,凤凰楼阁五云边。

早度古峣关

明代 薛瑄

四围山势郁崔嵬,清晓关门傍水开。一骑秋风扬策度,野花随路送香来。

久不作诗偶赋

明代 薛瑄

案头彩笔倦长吟,陡觉诗情动不禁。湖海尽除当日气,田园深称老年心。

种瓜已自连东畛,栽漆还应满北林。汾水晋山无限好,拟逢清景更登临。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一 竹

明代 薛瑄

劲节虚心独耐看,霜台三载伴清欢。今朝朔北遥相忆,谁与萧萧共岁寒。

游青羊宫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青羊宫观郁崔嵬,远忆函关紫气来。雪岭地应通阆苑,锦城江自绕蓬莱。

万竿脩竹生玄圃,三秀仙芝长石苔。千古谁能识玄牝,只疑虚谷有风雷。

湖亭小酌和张都宪韵

明代 薛瑄

湖树阴阴障赤曦,湖亭偏与静相宜。坐中清气时常满,堤上红尘总不知。

莫羡游山携谢妓,何如行酒和陶诗。冰浆冰果寒冰齿,宴乐无过盛夏时。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八

明代 薛瑄

老去吟多首尾诗,赋和比兴尽兼之。陶镕物象方知富,漏泄天机始见奇。

水面生风秋浩浩,天心转月夜迟迟。有丸祗向閒中弄,肯借高人试一窥。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满庭落叶似深秋,好鸟鸣时地转幽。坐对青山才咫尺,会登绝顶望中州。

又题五友五首 其二 梅

明代 薛瑄

红白双梅户外横,看花看叶兴俱清。今秋只恐归期近,重叠题诗寄别情。

拟古四十一首 其八

明代 薛瑄

圣治奠九有,禹迹亦茫茫。王泽既饶洽,彝伦复昭彰。

以兹熙皞世,举俗跻乐康。胡为古道非,极意开边荒。

征行苦锋镝,飞挽失耕桑。民生既骚屑,天和亦乖伤。

广土竟何益,不救危与亡。兹事已千载,雄豪有秦皇。

五友诗 其一 竹

明代 薛瑄

此君风致自疏疏,相近相亲慰索居。玩目每看高节长,留情深托寸心虚。

清脩饱历风霜久,浓渥深承雨露馀。好在百年无剪伐,剩看新笋上霄衢。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四

明代 薛瑄

参透诗禅渐息机,掀髯觅句句还迟。橹声惊觉船窗梦,遥见青天一鸟飞。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