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阳武怀古

阳武怀古

明代 薛瑄

黄河南下是通津,县郭千年枕水滨。兵结团城犹有汉,车惊博浪已无秦。

黑阳山晚横残照,清水潭乾起暮尘。立马几回思往事,宰平谁识社中人。

诗人薛瑄的古诗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睡起霜台似水清,晚春风日弄新晴。笑看蟢子频频集,却忆人家望客情。

长白山怀古

明代 薛瑄

山回长白重经过,十世怀贤意若何。饭粥事空荒古寺,读书声歇暗烟萝。

中朝德业应难及,西夏勋名更不磨。向晚凭谁话忧乐,柏台清夜月明多。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九畹移来遍孔家,芳丛时遣石阑遮。故应天意怜香洁,玉露年年润好花。

率成

明代 薛瑄

舟过水无迹,云收天本清。外物自纷扰,吾心良独明。

次刘佥宪见寄韵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宪府新成小屋居,居中惟贮旧琴书。希声古道应何似,一榻清风乐自如。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一

明代 薛瑄

排风御气复鞭霆,历览无边造化情。随分自能无至乐,玩心谁复识高明。

先天图有年年运,皇极书为世世经。首尾诗成多寓兴,调高白雪少人听。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三

明代 薛瑄

回观自古来,黄金世所急。郿坞几万斤,梁苑亿千镒。

贪求刻人骨,堆积盈家室。宁知造化权,随时有消息。

人无长盛年,物无不散日。金穴竟荒虚,金谷亦空寂。

发冢尚有儒,胠箧岂无力。长见聚金人,终为大盗积。

往者既悠悠,来者方役役。旨哉庄生言,独无郢中质。

送邹都宪巡抚吴浙

明代 薛瑄

皇仁远布轸生民,巡抚东南简重臣。天语谆温颁凤敕,云帆缥缈泛龙津。

班行共识时名大,郡邑争看宪节新。行见霜风回煖气,三吴无处不阳春。

观太极图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一理阴阳及五行,乾坤万物各生成。莫言真宰元无迹,久向图中露此情。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红尘飞不到青山,宛转桥东水閤寒。立尽夕阳桥上客,看山看水不知还。

辰溪次赵子裕韵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尽日山行不厌迟,肩舆随处爱秋溪。路回忽见江头县,风景清幽兴不迷。

送张福还平度州

明代 薛瑄

三年报政远朝天,籍籍香名满耳传。乌帽任添新白发,黄堂已换旧青毡。

大夫故自全三德,父老何曾送一钱。莫道东归人士悦,玺书行复又徵贤。

斋宿杂咏十首 其九

明代 薛瑄

待伴未消窗外雪,宜人偏爱竹间风。斋居已自心如洗,况与寒宵此景同。

凤凰台歌次虚庵韵

明代 薛瑄

吾闻凤鸟不与凡禽栖,隆周之时曾集丰镐西。锵然一鸣向人世,喧啾百鸟不敢争与啼。

昔有名臣黄霸生汉世,治民之才迥与时流异。颍川出守曾几何,休风数感灵禽至。

灵禽文彩明山川,和音哕哕闻中天。遂筑高台表神异,台空凤去馀千年。

只今坏埒才数尺,野鸟纷纷竞来集。简册空存纪瑞年,荆榛不复快睹迹。

我来跋马登高丘,荒台已远犹回头。为忆循良心耿耿,缅怀瑞物情悠悠。

凤台凤台重披访,往事何须空怏怅。方今圣明治理登俊良,会见一朝飞去青云上。

南京十咏 其七 江东古渡

明代 薛瑄

江东门外大江头,古渡微茫接远洲。月窟殊方通上国,云帆大舸满中流。

垂杨芳草三春暮,红蓼黄芦两岸秋。顾我济川才思少,几回临想兴悠悠。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天上同沾雨露多,扁舟又喜泛沧波。冥冥鸟背夕阳暮,千里月明闻棹歌。

仪真三咏 其三

明代 薛瑄

大江分派入仪真,杨柳人家夹去津。舟楫东南来贡赋,衣冠西北会星辰。

云通赤岸天多雨,境接沧溟地不尘。欲问东园无故老,苦吟搔首向风频。

题休休亭

明代 薛瑄

中条山下王官谷,草木烟霞景物幽。仙李固知烟靡靡,野亭从此号休休。

座中爽气常飘洒,天际浮云任去留。坠笏已超尘网外,高名千古镇悠悠。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金门待漏三更月,玉陛趋朝五色云。补衮即非樗散质,微诚长祝圣明君。

咏颜鲁公

明代 薛瑄

蓬利何堪屈大才,平原出守亦微哉。忽逢动地风尘起,不使中流砥柱摧。

争坐已难追雅论,立朝宁畏忤奸回。自骑箕尾归天上,长播英风遍九垓。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