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三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我昔如汝长,壮志在四方。集贤给笔札,秉烛促夜装。

平明出门去,振衣不徬徨。先君泫然泣,感我令我伤。

先君顾我语,汝行勿断肠。它日汝养子,此悲会身当。

老怀追陈迹,心折涕泗滂。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小憩栟楮

宋代 杨万里

笋舆放下倦腾腾,睡倚胡床撼不应。榉柳细花吹面落,误挥团扇扑飞蝇。

送周元吉显谟左司将漕湖北三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又见周郎携小乔,武昌赤壁醉娇饶。蜀江雪水来三峡,吴苑风烟访六朝。

秋月春花出肝肺,新词丽曲入笙箫。归来却侍金銮殿,好看霜毛映珥貂。

赴调宿白沙渡族叔文远携酒追送走笔取别

宋代 杨万里

扁舟斜缆白沙虚,欲行未发小踟蹰。吾家子云来得得,为携碧酒买白鱼。

谊风多年冷似铁,非公其谁主风月。尊前醉倒定不嗔,同来多半个中人。

送吉州太守朱子渊造朝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庐陵难做定何如,请看黟川朱大夫。秋月满怀春满面,视民如子吏如奴。

万艘白粲何曾欠,百雉金城旧更无。归侍玉皇香案了,甘棠便是瑞莲图。

寄题太和宰赵嘉言勤民二图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特借丹青写二图,二图之意果何如。请君细看□□□,是亦□求无逸书。

再和云龙歌留陆务观西湖小集且督战云

宋代 杨万里

我愿身为云,东野化为龙。
龙会入渊云入岫,韩龙却要长相逢。
作意相寻偏不值,不知今年是何岁。
剡藤玉板赠一番,延珪鸟丸洒未乾。
乃是故人陆浚仪,诗骨点化黄金丹。
谓宜天禄贮刘向,不然亦合云台上。
却令去索催租钱,枉却清风明月三千篇。
夜装明发走不彻,半篙剌碎严滩月。
老夫不愿万户侯,但愿与君酒船万斛同拍浮。
老夫不怯故将军,但怯与君笔阵千里相追奔。
少陵浣花旧时屋,太白青山何处坟。
二仙死可埋丘阜,二仙生可著韦布。
名桂广寒宫里树,非烟非云亦非雾。
长使玉皇掉头诵渠句,诗府谁得玉匙开。
诗坛谁授黄钺来,留君不住君急回。
不道西出阳关无此杯,西山金盆尽渠颓,
斯游明日方怀哉。

四月一日三衢阻雨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小诗苦雨当云笺,寄似南风一问天。漏得银河乾见底,却将什么作丰年。

上巳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冻蝇触纸飞还落,仰面翻身起不来。

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蓬莱仙伯沈东阳,领袖诸儒太极旁。东壁二星云汉近,西昆群玉简编香。

鸡翘豹尾无多子,锦缆牙樯有底忙。建业江山入诗集,却归天上侍虚皇。

舟泊吴江三首

宋代 杨万里

东是吴江西太湖,长桥横截万寻余。
江妃舞倦凌波袜,玉带围腰揽镜初。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舟过桐庐三首

宋代 杨万里

潇洒桐庐县,寒江缭一湾。
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
稚子挑窗出,舟人买菜还。
峰头好亭子,不得一跻攀。

雨后晚步郡圃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画舫鸣钲野寺钟,暮声惊破翠烟重。好风不解藏天巧,彫碎孤云作数峰。

归路过南溪桥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霜风一动岭云开,云外樵歌暮更哀。
童子隔溪呼伴侣,并驱水牯过溪来。

桑茶坑道中

宋代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糟蟹

宋代 杨万里

横行湖海浪生花,糟粕招邀到酒家。
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

董主簿正道壁间作水墨老梅一枝宿鹊缩脰合半眼栖焉

宋代 杨万里

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

己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 其十二

宋代 杨万里

一春两脚滞东园,柳绊花牵不暂闲。今日酽晴天气好,杖藜看水更看山。

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双鹊营巢浪苦辛,拣条衔折不辞频。旧条老硬新条韧,却向篱根拾落薪。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