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大星

大星

元代 李孝光

大星在天小星落,城头呜呜吹画角。津吏击鼓河上船,行人草草居人怜。

男儿堕地弧矢愿,南北东西君莫怨。

诗人李孝光的古诗

送陈玉林归集庆永寿宫

元代 李孝光

天绕龙宫日月低,六龙曾驻冶城西。祠光午夜入牛斗,玉气千年成虹霓。

承恩已报紫旌节,奉使屡上黄金闺。神眷灵官守桂树,银榜碧镂自天题。

九日登应天塔

元代 李孝光

宝林寺里应天塔,老子题诗最上头。九日登高望南北,青天咫尺是神州。

喜雨次神字韵录呈达兼善

元代 李孝光

净洗烦冤六合新,清晨沙路绝轻尘。太山自古兴云雨,淫祀何劳走鬼神。

淝水急流舟欲起,巢湖浮黛画初匀。客游甚忆鱼羹饭,归到江南及暮春。

湖山八景 其六 木蔽檐日

元代 李孝光

绿气湿湿阑干北,赤乌欲下娇无力。解衣盘礴忽倦卧,苍鼠时时行坏壁。

客子触热不自怜,此岂有意清风前。屋头夜色如霜雪,却向溪南见明月。

赠胡仲宾

元代 李孝光

九月风多裋褐单,剑光抱月忽飞还。人言华顶峰前路,正在白云飞处山。

送刘好古归武昌

元代 李孝光

游子结束向何处,城中雪花几尺围。去家万里多梦见,辞亲十年今始归。

道士吹箫赤壁下,行人泊舟黄鹤矶。我亦张帆拂南斗,卧看明月去如飞。

天台谣送人还山

元代 李孝光

前年过天姥,夜起窥扶桑。碧海三万里。日出吐九芒。

飞光上琼台,琼台与天通。积雪自混沌,却在元气旁。

龙驹啖灵刍,白石皆白羊。神人久不死,奇气陵苍苍。

手把青筠杖,身著云锦裳。倒影照灭没,飘飘渡银潢。

其中学仙子,面白双瞳方。能读八琼书,再迁凋年芳。

暮入雷电室,朝窥朱雀窗。被谪向下土,不使通绿章。

真宰遭其怒,叱咤欲发狂。见我凤凰山,一别忆廿霜。

瞳子照人碧,十日飞电光。自言得赐还,复侍紫极宫。

去君五百岁,共会安期生。别后倘相忆,山头吹玉笙。

登鸡笼山

元代 李孝光

骑马出北关,去上鸡笼山。升高望城郭,其中多忧患。

君看一丘上,长留桂树间。

入雁荡山

元代 李孝光

兴国年间路始开,前朝碑墨半苍苔。雁横宕月知秋到,僧踏湫云看瀑来。

一岭未教灵运识,万松谁道了翁栽。此山曾共秋风约,说与山猿不用猜。

天台道中闻天香写赠胡仲宾

元代 李孝光

万斛天香夜气收,晓风凉月酿清秋。诗人试与评花品,定是人间第一流。

箫台八景 其二 盖竹洞天

元代 李孝光

蝙蝠翻云似白鸦,石林玉气乱晴霞。山中鸡犬应相笑,溪上红桃几树花。

灵隐十咏 其七 水台盘

元代 李孝光

幽幽南山下,中沚有敧石。洼尊绝制度,曲流泛醪液。

自鉴愧濯足,临深怀衽席。惟应洗心者,能使百虑释。

和陈叔夏章字韵诗送此山师

元代 李孝光

天孙织锦当朝阳,银梭札札回天章。麒麟凤凰映东壁,煌煌珠笈帝所藏。

分送天人宝华雨,紫狐夜泣龙髯麈。袖间明月大如屋,老蛟来饮铜盘露。

天孙何曾辛苦为,东风吹绿云锦机。娉婷盈盈渡河汉,世上那有新相知。

送坚上人还云门次顾仲瑛韵

元代 李孝光

送客去游梁楚间,桃花开半含花斑。幽兰白雪令人瘦,凤凰麒麟何日还。

江作蛇行过全楚,天将云去见三山。借问石城在何处?不缘离别损朱颜。

赋得越山越水

元代 李孝光

贺家湖上又秋风,放翁宅前东复东。两行云树忽远近,十里荷花能白红。

游人濯足银河上,越女梳头青镜中。我欲张帆上南斗,扶桑碧海与天通。

吴趋曲送萨天锡

元代 李孝光

四座并清听,有客歌《侠邪》。《侠邪》不可听,听我为尔歌《吴趋》。

美人珠衱貂诸于,美人宝钗有九雏,美人投我明月珠。

元代 李孝光

雷公■跎夜鼓噪,惊起龙孙触旌纛。炎沙烧之修尾脱,六丁控抟忽颠倒。

欲落不落虎豹皮,锦绷婴儿笼大帽。斧斤幸贷凌云姿,留以观渠岁寒操。

海谷

元代 李孝光

归墟谷在渤海东,八纮之水注其中。不盈不缩浩无际,吞吐日其涵空濛。

灵鳌于此负山出,上有缥缈金银宫。人间相去几万里,弱水满眼多回风。

琴高来时踏赤鲤,少灵归来乘白鸿。秦皇到老不得渡,嗟我欲往将焉从。

子房有孙海谷子,告我有路非难通。只随云气相上下,与子共谒扶桑公。

沁园春·花压双溪

元代 李孝光

花压双溪,月满千门,气象峥嵘。□乡村父老,踏歌旧曲,闾阎小子,弦诵新声。鸡犬无惊,桑麻如画,酷似驱车过武城。谁为此,事鲁人姬姓,公旦云仍。欲知政理功成。吾父母、斯民只至诚。太夫人九十,板与春暖,公年六十,彩袖风轻。富贵康宁,天公赋予,老去功名照汗青。祈公处,□人间霖雨,天上文星。

东里

元代 李孝光

葛之漫漫,毋败我垣。河水之清,毋齧我稻田。

余甚劳苦,彼黔不知。余将遂归,其畬其菑。东里之老,闻余言而嘻。

余曰归哉。

李孝光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30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