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旱后喜雨四首 其一

旱后喜雨四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云头造次便能开,雨脚商量半欲来。旧日催诗元要雨,如今雨却索诗催。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道旁桐花

宋代 杨万里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
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湖天暮景五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雕碎肝脾只坐诗,须髯成雪鬓成丝。暮云薄倖斜阳劣,合造清愁付阿谁。

舟过大水旁罗滩渴甚小饮

宋代 杨万里

熟水无多吃,烹茶未要来。
从教十分渴,连扫两三杯。
岸树背船走,江波闪日开。
灵山定能饮,分酬碧莲醅。

蜡梅

宋代 杨万里

栗玉圆彫蕾,金钟细著行。来从真蜡国,自号小黄香。

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南枝本同姓,唤我作它杨。

春寒早朝

宋代 杨万里

千载江湖今又归,朝鸡不许夙兴迟。
每闻扑鹿初鸣处,正是蒙松好睡时。
病眼生憎红蜡烛,晓光未到碧桃枝。
谁能马上追前梦,坐待金门放玉匙。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中秋无月莫尤天,月入秋来夜夜妍。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减却半分圜。

荔枝歌

宋代 杨万里

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去年藏冰减工夫,山鬼失守嬉西湖。
北风一夜动地恶,尽吹北冰作南雹。
飞来岭外荔枝梢,绛衣朱裳红锦包。
三危露珠冻寒泚,火伞烧林不成水。
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溧县初栖凤,金陵复木牛。重来喜城郭,一夕閟山丘。

终始非无数,东西岂自由。铭旌二千里,处处哭归舟。

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蓬莱仙伯沈东阳,领袖诸儒太极旁。东壁二星云汉近,西昆群玉简编香。

鸡翘豹尾无多子,锦缆牙樯有底忙。建业江山入诗集,却归天上侍虚皇。

舟中晚望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河岸前头松树林,树林尽处见行人。
行人又被山遮断,风颭酒家青布巾。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忽见金丝袅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舟过望亭三首

宋代 杨万里

常州尽处是望亭,已离常州第四程。
柳线绊船知不住,却教飞絮送侬行。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石湖精舍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不关白眼视青云,四海如今几若人。渭水傅岩看后代,东坡太白即前身。

整齐宇宙徐挥手,点缀湖山别是春。解遣双鱼传七字,遥知掉脱小乌巾。

过弋阳观竞渡

宋代 杨万里

急鼓繁钲动地呼,碧琉璃上两龙趋。一声翻倒冯夷国,千载凄凉楚大夫。

银椀锦标誇胜捷,画桡绣臂照江湖。三年端年真虚过,奇观初逢慰道涂。

清晓湖上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都将月露清凉气,并作侵晨一喷香。

辽车滩

宋代 杨万里

东岸上不得,西岸上更难。五船往复来,经纬滩两间。

一船初径进,当流为众先。涛头打澎湃,退缩不敢干。

一船作后殿,忽焉突而前。瞬息越湍险,回顾有矜颜。

老夫与寓目,亦为一粲然。

过宝应县新开湖十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雨丝拂水不曾沉,一一如珠一一明。乱走不停跳不住,忽然跳入水精瓶。

上巳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上得十绝句呈同社 其八

宋代 杨万里

凭久栏干可一杯,湖山飞入水中来。多情燕子能相劝,舞破东风去却回。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

宋代 杨万里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踰灩澦到峨眉。
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
老夫蚤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
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
水到峨眉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
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从此无南风。

宿化斜桥,见鸡冠花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出墙那得又高鸡,只露红冠隔锦衣。
却是吴儿工料事,会嵇真个不能啼。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