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杨万里
萍生儿子点疏星,荷捲文书立万丁。回首南高峰上塔,手中攀得玉竛竮。
寄题荆南抚干胡仲方公廨信美楼 其一
大资孙子大参甥,磊磈胸中万卷横。楼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断肠声。
筠庵
故老谈李仙,晋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只鹤。
鹤本非胎生,古卵尚遗壳。千年石似坚,覆在凤山脚。
寒宵晦风雨,神光照岩壑。犬嘷鸡夜鸣,龙泣人寝愕。
祇今筠庵是,因物非绳削。当时抱破处,作门不关钥。
盖以一把茅,聊以护霜雹。遐瞻如钓翁,蓑衣逐层著。
我来验幽讨,意尚疑谚谑。雾中披羽衣,砌下脱芒屩。
入户环仰观,中空生响诺。不见朱顶雏,犹存雪色膜。
松梢双老鹳,戛然下檐角。老夫忽心惊,不敢小盘礴。
立秋后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
雨后林中别样凉,意行幽径不知长。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
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
䰒松睡起揽诗编,信手翻来诵数篇。忽有篙声仍绝叫,隔篷知是上滩船。
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二首 其一
夜雨朝晴花睡馀,海棠倾国万花无。馆娃一样三千女,露滴燕脂洗面初。
舟过安仁五首
题朱伯勤千峰紫翠楼二首 其一
秀岭西头凤岭东,周遭略数一千峰。商量没顿新楼处,顿著秾蓝酽紫中。
过沙头三首 其一
非烟非雨淡濛濛,深闭窗扉护晚风。船外山光帘里翠,岸头花影镜中红。
过白沙竹枝歌六首 其四
东沿西溯浙江津,去去来来暮复晨。上岸牵樯推稚子,隔船招手认乡人。
自嘲白须三首 其二
客传涅须法,老子付一笑。借令白再玄,能令年再少。
寄袁起岩枢密贺新除仍谢送四缣并诗集兼恳求陈婿荐书二首 其二
知己熙鸿化,阳和被九皋。自怜今老病,无分恼钧陶。
独念东床客,犹沉左选曹。春风半张纸,立地作宜敖。
走笔送赵正则司户来访皈觐亲庭
题赵昌父山居八咏 其四 两峰堂
踏得草鞋穿,行得汗脚损。却换一枝藤,拄到双玉笋。
平望夜景
二鼕鼕,三当当。夜泊平望更点长,新月无光湖有光。
昨宵一雪今宵霜,犬吠两岸归人忙。夜深人静无一事,画烛泣残人欲睡。
忽有渔船外水来,一棹波声风雨至。半生堕在红尘中,浮家东吴东复东。
楼船夜宿琉璃国,谁言别有水精宫。
远峰
孤巘秀何似,碧莲含未开。谁将脩月斧,斸取一尖来。
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其三
黄金榜揭集芳园,只隔墙头便是天。西母云车寒未降,莺花作意办新年。
宿化斜桥,见鸡冠花二首
雪冻未解散策郡圃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和沈子寿还朝天集之韵
愁城不著狂诗客,径超天外华胥国。苦海惟愁热恼人,别有月中水精域。
浣花一老已九京,何人再筑五言城。竹斋衣钵传锦里,咄咄云烟飞落纸。
胸中磊磈有馀地,语下飘萧无俗气。诗坛笔阵制中权,势如常山看率然。
观者堵墙颜色沮,惊闻柘弹金盘句。老夫性癖耽此趣,被渠夜半赤手取。
重阳过了元不知,犹有黄花三两枝。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盱眙军无梅,郡圃止有蜡梅两株二首
舟过大水旁罗滩渴甚小饮
下鸡鸣山诸滩望柯山不见三首 其二
五月十六夜病中无聊起来步月五首 其五
秋夕书怀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二首 其二
初九夜月二首 其二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精舍
清晓湖上三首 其三
望清远峡
看雪
新凉感兴
多稼亭日色甚暖忽有雪数片自晴空而下已而复无
万安道中书事三首 其二
自嘲白须三首基
上元前大雪即晴
红玫瑰
阻风泊黄浦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三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 其一
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其七
夙兴待旦二绝 其一
清明日午憩黄池镇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其一
寄题张仲寅甘老堂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一
小溪至新田四首
过扬子江二首
上巳日予与沈虞卿尤延之莫仲谦招陆务观沈子寿小集张氏北园赏海棠 ...
小箬舟中望月
上巳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上得十绝句呈同社 其六
送胡季永赴漕试
题临川李子经文藁
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蛩声三首 其三
秋雨叹十解 其一
水仙花四首
前苦寒歌
疑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
登牛渚蛾眉亭二首 其一
跋余伯益所藏张钦夫书西铭短纸二首 其二
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
正月三日骤暖多稼亭前梅花盛开四首 其三
跋陆务观剑南诗藁二首 其二
早炊童家店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 其九
过西山
泊平江百花洲
野荼
落梅有叹
清明雨寒八首 其八
饯洪帅张伯子华学尚书移镇京口
和庆长怀麻阳叔二诗 其二
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八 龟潭操
入浮梁界
题三老图二首 其一
道旁桐花
食老菱有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