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李天麟二首 其一

和李天麟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

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南斋前梅花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山园腊里日疏芜,只有南斋最起予。竹映梅花花映竹,翠毛障子玉妃图。

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得十诗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雨罢饶晴色,松阴转午时。堆成李花雪,开遍海棠枝。

旋酌新篘酒,留题细字诗。不来真是枉,欲去更云迟。

与次公夜酌

宋代 杨万里

汤盂深浅任横斜,酒力微醺略减些。
翦烛小童殊解事,不留烛烬却留花。

赠旴江谢正之

宋代 杨万里

策马访柴扉,庭前草亦□。谈今复谈古,如子□□□。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

宋代 杨万里

君不见沉香亭北专东风,謪仙作颂天无功。
君不见君王殿後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
此花司春转化钧,一风一雨万物春。
十分整顿春光了,收黄拾紫皈江表。
天香染就山龙裳,余芬却染山水乡。
青原白鹭万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
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呼酒先招野客看,不醉花前为谁醉。

榕树

宋代 杨万里

直不为楹圆不轮,斧斤亦复赦渠薪。
数株连碧真成菌,一胫空肥总是筋。

明发鸭步

宋代 杨万里

两岁春船各一时,今年船快去年迟。青山面目何曾改,清晓看来别样奇。

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泛舟绕孤山赏荷花晚泊玉壶得十绝句 ...

宋代 杨万里

小步深登野寺幽,古松将影入茶瓯。铃声忽起九天半,有塔危峰最上头。

送刘童子

宋代 杨万里

天上麒麟地上行,掌中珠玉月中生。
澜翻六籍吞诸子,声动三公及九卿。
别有诗书真事业,不应童子是勋名。
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醉眠夜闻霜风甚紧,起坐达旦二首

宋代 杨万里

玉酒醺人底昜醒,月底梅影恰三更。
只嫌老眼清无睡,不道松声听到明。

舟过桐庐三首

宋代 杨万里

潇洒桐庐县,寒江缭一湾。
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
稚子挑窗出,舟人买菜还。
峰头好亭子,不得一跻攀。

西斋旧无竹予归自毗陵斋前忽有竹满庭盖墙外之竹迸逸而生此也喜而 ...

宋代 杨万里

平生取友孤竹君,馆之山崦与卜邻。风衿月佩霜雪身,只谈风节不论文。

我开西斋对清润,每嫌隔窗不相近。别来桃李一再花,我长在外君在家。

归来西斋挂窗处,此君忽在窗前住。绕墙检校无来路,此君来路从何许。

向来先生初出去,遣猿看墙鹤看户。如何鹤睡眼未开,此君一夜过墙来。

明朝稚子满庭砌,豹文玉骨龙苗裔。春风吹堕锦衣裳,仰看青士冠剑长。

先生岂惜窗前地,与君同醒复同醉。

春草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年年春色属垂杨,金撚千丝翠万行。今岁草芽先得计,搀它浓翠夺它黄。

道逢王元龟阁学

宋代 杨万里

秋日才升却雾中,先生更去恐群空。古谁云远今犹古,公亦安知世重公。

轩冕何缘关此老,江山所过总清风。我行安用相逢得,不得趋隅又北东。

得寿仁寿俊二子书皆以病不及就试且报来期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二子何时到,三秋欲尽头。收渠半张纸,洗我一年愁。

不得毛锥力,元非子墨羞。海山寒更碧,整驾待同游。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

宋代 杨万里

健青新走一梢长,外月东风引得狂。
定自今番春色里,新枝别样占年光。

留题碧落堂

宋代 杨万里

仙人白日上青冥,千载如闻月下笙。南北万山俱在下,中间一水独穿城。

江西个是绝奇处,天下几多虚得名。滕阁孤台非不好,祇缘犹带市朝声。

己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 其十二

宋代 杨万里

一春两脚滞东园,柳绊花牵不暂闲。今日酽晴天气好,杖藜看水更看山。

雪晓舟中生火二首

宋代 杨万里

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炷。
却因断续更氤氲,散作霏微暖袍裤。
须臾雾霁吐红光,烟如云表升扶桑。
阳春和日曛满室,苍颜渥丹疑醉乡。
忽然火冷雾亦灭,只见红炉堆白雪。
窗外雪深三尺强,窗里雪深一寸香。

水仙花四首

宋代 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