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

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

宋代 杨万里

晓雾双溪水,秋风百舫桥。行穿子城过,却望女墙遥。

落月能相伴,疏钟似见招。小亭憩山半,换马上岧峣。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健青新走一梢长,外日东风引得狂。定自今番春色里,新枝别样占年光。

宿城外张氏庄早起入城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眠云跂石十馀年,回首抛官一瞬间。送旧迎新也辛苦,一番辛苦两年闲。

尝荼

宋代 杨万里

月中露下摘荼糜,泻酒银瓶花倒垂。若要花香薰酒骨,莫教玉醴湿琼肌。

一杯堕我无何有,百罚知君亦不辞。敕赐深之能几许,野人时复一中之。

题赵昌父山居八咏 其四 两峰堂

宋代 杨万里

踏得草鞋穿,行得汗脚损。却换一枝藤,拄到双玉笋。

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其三 庐山霁色

宋代 杨万里

彭泽收积雨,庐山放嫩晴。多情是瀑布,只作雨中声。

题北山教场亭子

宋代 杨万里

堂样毬场五百弓,帝城何地似亭中。北山南畔南山北,独受西湖万顷风。

五月十六夜病中无聊起来步月五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道是月明星便稀,阿瞒此句未为奇。今宵斗柄也不见,一镜孤光天四垂。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水仙花四首

宋代 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和周仲容春日二律句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今晨晴颇懒,昨夜雨犹声。欲社燕先觉,半春莺未鸣。

诗非一字苦,句岂十分清。参透江西社,无灯眼亦明。

观雪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江绿道院集戊申四月九日得请补外初出国门宿

宋代 杨万里

出却金宫入梵宫,翠微绿雾染衣浓。
三年不识绿湖月,一夜初闻南涧锺。
藏室蓬山真昨戏,园翁溪友得今从。
若非朝士相追送,何处冥鸿更有踪。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其九

宋代 杨万里

报答春光酒一卮,贫中无酒著春欺。作诗细与东风道,未必东风肯要诗。

送医家孟宗良汉卿

宋代 杨万里

医家者流多卢人,亦如许靖浪得名。有眼何曾识内经,有手何曾赦方兄。

一丸足可杀一命,却道良医逢死病。荆溪此辈端不稀,向来吾儿命如丝。

孟君谈笑能起死,吾儿更生一弹指。我今挂帆上江西,君来送我别荆溪。

赠别只有七字诗,千万珍重慰相思。它年荆溪说神医,非吾孟君更阿谁,仓公华佗何必奇。

雪晓舟中生火二首

宋代 杨万里

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炷。
却因断续更氤氲,散作霏微暖袍裤。
须臾雾霁吐红光,烟如云表升扶桑。
阳春和日曛满室,苍颜渥丹疑醉乡。
忽然火冷雾亦灭,只见红炉堆白雪。
窗外雪深三尺强,窗里雪深一寸香。

舟中排闷

宋代 杨万里

江流一直还一曲,淮山一起还一伏。
江流不肯放人行,淮山只管留人宿。
老夫一出缘秋凉,半涂秋热难禁当。
却借楼船须流下,逆风五日殊未央。
老夫平生行此世,不自为政听天地。
只今未肯放归程,安知天意非奇事。
平生爱诵謪仙诗,百诵不熟良独痴。
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

近故太师左丞相魏国文忠京公挽歌辞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孝庙深知己,今皇正宰官。一言能定国,二圣得重欢。

立节山相似,容人海未宽。至今死诸葛,虏使胆犹寒。

醉后撚梅花近壁以灯照之宛然如墨梅

宋代 杨万里

老子年来画入神,凿空幻出墨梅春。壁为玉板灯为笔,整整斜斜样样新。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糟蟹

宋代 杨万里

横行湖海浪生花,糟粕招邀到酒家。
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

和巩釆若游蒲涧

宋代 杨万里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
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