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晓登沅州北迷顶

晓登沅州北迷顶

明代 薛瑄

岚霭氤氲重,溪行咫尺迷。渐登层巘上,始觉众迷低。

远近天无际,参差树不齐。川云平似海,石磴峻如梯。

日出寒烟外,风生碧涧倪。异禽和露宿,快马度空嘶。

远目回三蜀,高怀遍五溪。归朝誇胜槩,沅水有新题。

诗人薛瑄的古诗

宿白马寺人家

明代 薛瑄

白马驼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里,一夜雨声乡思浓。

远道

明代 薛瑄

远道复远道,驱驰何草草。及归已踰年,白发添草少。

入门悼先亡,痛哭伤怀抱。子妇共号咷,百感相煎煼。

拭泪问里闾,叹逝惊莫保。衰杀谁使然,矫首问苍昊。

从此甘息机,田野安吾老。

送孙俊先生致仕归鄢陵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归老儒官七十馀,扁舟唯载旧诗书。泥融野岸晴飞燕,饭熟行庖晓荐鱼。

花柳风烟新岁月,桑麻雨露旧村墟。到家处处堪行乐,应有儿童为挽车。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九 花圃繁红

明代 薛瑄

煖云无力趁东风,小圃芳菲一径通。若问人间真太极,便应携手看春红。

过䢴沟怀古

明代 薛瑄

荒陂野水古䢴沟,千载曾经炀帝游。煖日轻风曾锦缆,垂杨芳草引龙舟。

春残故国閒金屋,花满芜城醉玉楼。一自真龙飞晋水,乱云空结海天愁。

五友诗 其一 竹

明代 薛瑄

此君风致自疏疏,相近相亲慰索居。玩目每看高节长,留情深托寸心虚。

清脩饱历风霜久,浓渥深承雨露馀。好在百年无剪伐,剩看新笋上霄衢。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

明代 薛瑄

盛时京洛足鹓鸾,翁有无名与往还。剧论直穷天地外,清吟多在水云间。

荣枯任物心无系,消长随时我不关。自得人间无味乐,好诗留与后来看。

南京十咏 其三 淮清柳色

明代 薛瑄

淮清桥下水连空,桥畔依依柳色浓。香絮有情皆作雪,柔丝无力尽含风。

楼台掩映深春后,市井凄迷暮雨中。近水向阳千万树,年年长是发生同。

绛守王汝绩新学诗以美之

明代 薛瑄

先生为郡冠诸公,兴学由来有古风。青史无劳称卫飒,黄堂今复见文翁。

化行古水弦歌内,道在金台俎豆中。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再入霜台持宪节,又承丹诏育菁莪。只今理寺通朝籍,倍觉天恩滚滚多。

自仪真入大江

明代 薛瑄

仪真南入大江隈,江上云帆向晓开。满目好山云簇簇,连天骇浪白皑皑。

还思二十年前渡,又自三千里外来。北阙承恩方浩瀚,之官今上凤凰台。

盆池鱼

明代 薛瑄

浮游南北与西束,不出区区斗水中。何似巨鳞居大海,波涵天地浪摇风。

太平门

明代 薛瑄

何处清时快往还,太平门外好湖山。閒花野草应无数,惟有青松最耐看。

晓登沅州北迷顶

明代 薛瑄

岚霭氤氲重,溪行咫尺迷。渐登层巘上,始觉众迷低。

远近天无际,参差树不齐。川云平似海,石磴峻如梯。

日出寒烟外,风生碧涧倪。异禽和露宿,快马度空嘶。

远目回三蜀,高怀遍五溪。归朝誇胜槩,沅水有新题。

张忠定公祠

明代 薛瑄

乖崖自是奇人物,两回走马定西蜀。才惊锦水云飞扬,坐见雪山峰突兀。

龙剑破匣摇寒芒,斩艾荆芥驱天狼。父老但知歌舞乐,黎庶不觉科徵忙。

铁心一念真能止,侍女三年犹处子。乃知金石诚可通,遂使西人信如此。

功成拂袖归几年,年深惠化犹相传。蛟龙上天风雨急,声名垂世日月悬。

至今西人感公德,牲醑年年进公室。回头却笑鄙猥徒,身名泯泯无遗迹。

和张都宪合欢莲房

明代 薛瑄

宪台台下有莲塘,一种高荷迥异常。乍见仙花开并蒂,旋看瑶实结双房。

垂垂共压秋波净,袅袅同沾晓露凉。绝胜当年连理瑞,画图还拟进明光。

临清曲

明代 薛瑄

临清人家枕闸河,临清贾客何其多。停舟落落无可语,呼酒只对长年歌。

行黄河岸上

明代 薛瑄

苍崖千仞俯黄流,滚滚波声大地浮。惆怅灵槎无复见,壮怀祗拟付神游。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十

明代 薛瑄

京华交契似君稀,白首相看意不违。忽见名园送新菜,故乡老圃倍思归。

观太极图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敛襟坐久此心虚,静看濂溪太极图。理在象中元不杂,莫于象外用工夫。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