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戊午吟 其二十

戊午吟 其二十

明代 高攀龙

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

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诗人高攀龙的古诗

蔡观察贻余禅衣成夜坐诗寄谢

明代 高攀龙

长林寒风厚,斗室霜气侵。珍重故人惠,有衣亦可衾。

中夜每起坐,春温解重阴。明月入我户,流光照鸣琴。

念彼世中人,异调难同音。顿使羔裘贤,难执遵路襟。

思君三叹息,付之一悲吟。万感既刊落,一息自深深。

乃知人心妙,昼夜当温寻。感君衣被意,示我禅定心。

获此领中珠,不啻腰缠金。欲悉此中元,何时来盍簪。

考亭恭谒朱夫子

明代 高攀龙

束发自龟勉,所志非浮荣。辨涂慎所之,择术居其贞。

魏魏云谷翁,绍孔明六经。群书万卷破,奇功一原并。

自从子舆来,倬绝莫与京。如何取径子,繁弦乱中声。

计身亦诚便,畔道非所宁。我来拜阙里,斋心矢其诚。

归轸探神奥,发轨谨门庭。董道而不豫,聊以拙自成。

程酒诗

明代 高攀龙

尼父酒无量,天然中权衡。自非大圣资,刚毖宜服膺。

云胡末世下,放饮斯得名。微醺忆尧夫,止酒见渊明。

哲者以怡性,愚者以促龄。损此清明躬,受彼昏浊萦。

吾以自深省,龟勉持法程。觞以九为极,倍之洽亲朋。

上与日月誓,下与山水盟。以此茂对之,杯尽意有赢。

世有善饮者,于焉知我情。

荻秋杂咏 其二 点瑟轩

明代 高攀龙

曰狂我岂敢,聊尔混樵牧。闭门春色深,相看柳条绿。

幽居四乐 其四

明代 高攀龙

我爱邵尧夫,缅怀发清吟。当其在百原,危坐必正空。

会此丸中理,宁受外物侵。心空百营息,气静天根深。

爰以风月谈,聊见羲皇心。

水居

明代 高攀龙

到此情偏适,安居兴日新。閒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

啼鸟当清昼,飞华正苒春。呼童数新笋,好护碧窗筠。

水居饮酒诗 其三

明代 高攀龙

春气畼人意,桃华满村家。人如不为乐,天却无此华。

赏华

明代 高攀龙

春风无恙一登台,犹见桃华满径开。无计可留华再住,明年华发约重来。

和叶参之过东林废院 其一

明代 高攀龙

满目蒿莱三径荒,秋蛩吟处旧升堂。党人不死倾葵藿,一饭君恩不可忘。

戊午吟 其十五

明代 高攀龙

孝是修行无价珍,此身在处即吾亲。一禽一草非时剪,五辟三千律可论。

仓德饮和供菽水,朝乾夕惕省昏晨。不分富贵与贫贱,大孝光天是守身。

游雁荡山

明代 高攀龙

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

幽寻碧涧底,遐瞩紫霄上。春风荡轻阴,百里见开朗。

青丹未可图,文翰谁能髣。栖心愿止托,回首空怅怏。

胜地古今存,浮生俄顷赏。安得结茅庐,于此一偃仰。

水居 其三

明代 高攀龙

举网得鱼,摘我园蔬。享鱼煮蔬,载陈我书。酒中有旨,书中有腴。

聊尔东窗,不乐何如。

和西筑咏 其六 步月

明代 高攀龙

独坐松堂下,参差静影来。西湖歌吹歇,推却小窗开。

秋华咏 其二 夫容

明代 高攀龙

夫容临清水,露下颜色冷。山斋人未眠,独步月中影。

韬光山中杂诗 其二

明代 高攀龙

山黛浓于染,丹枫閒翠竹。远见白日间,山僧结小屋。

和叶参之过东林废院 其二

明代 高攀龙

竹径茅斋此日居,藤稍橘刺欲教祛。白云片片浴流静,黄鸟声声树影疏。

戊午吟 其一

明代 高攀龙

圣贤止是学为人,学不知天人未真。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

万殊精别方知义,一本穷研始识仁。试看天人无间处,不知天道岂知身。

戊午吟 其十三

明代 高攀龙

见易更须知用易,圣人原只用中庸。刚柔见处几先吉,中正亡时动即凶。

能惧始终皆免咎,存诚隐显悉成龙。莫言卜筮用为小,动静须占是易宗。

戊午吟 其二十

明代 高攀龙

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

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静坐吟 其一

明代 高攀龙

我爱山中坐,恍若羲皇时。青松影寂寂,白云出迟迟。

兽窟有浚谷,鸟栖无卑枝。万物得所止,人岂不如之。

岩居饮谷水,常得中心怡。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0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