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攀龙
轩辕宫里试新妆,缥缈连枝入帝乡。玉骨不缘能化石,冰肌那得便生香。
只愁明月销为水,更恐清阴凝作霜。巫峡瑶姬元素质,却令云雨污衣裳。
咏古 其三
江水一何沛,薄大趣归处。朝周过故墟,宫室生禾黍。
伤彼西山士,采薇自相茹。千载睹逸诗,斯人乃高举。
殿卿别业 其二
床头诗草日生尘,架上长裾懒着身。自讶闭门无一事,春来拟作纬萧人。
哭公实 其六
岭南秋惨淡,海上日萧森。不王衣冠气,云亡雅颂音。
操斤臣质少,题柱主恩深。此物何陵替,斯人乃陆沈。
众方疲道路,尔欲久山林。所以生刍赠,终难托素心。
周象贤明府明卿门人属感明卿放逐因赠明府
金马风流汉主恩,一时冠盖尽王孙。不知泽畔行吟日,那得周郎却在门。
山斋牡丹 其二
西山风雨锦溪寒,春色沈沈醉牡丹。不是故人裁丽句,那能萧瑟病中看。
幽州马客吟歌 其五
郎赍千金装,结客行三秦。那能论家计,少年喜作人。
荅谢生盘山诗
爱尔跻攀处,奇踪满报章。山盘元气出,寺抱翠微藏。
拂石摇天影,披花带雨香。千峰回白首,万壑步清霜。
鼓角关榆堕,旌旗塞草长。阴风来大漠,秋日下渔阳。
海色秦城外,边声汉苑旁。欲因临望代,遂得纪金汤。
寄元美 其二
岂不为同舍,于时愧重名。佳人谁独立,大将尔横行。
病起高诗兴,春光美宦情。悬知思远道,落日蓟门城。
答殿卿九日见怀 其二
白发萧萧映酒垂,他乡秋色更堪悲。不知此日登高处,折得茱萸插向谁。
团扇郎
白团扇。明月入君怀,清光满流盼。霜雪散炎天,是侬歌始变。
合欢自一时,秋风欢不见。
寄元美 其六
落魄初看逐客情,风流又似弃繻生。路傍年少从他问,不必停车说姓名。
录别 其七
明月促曙光,众星西北移。游子星早行,起问夜何其。
揽衣出门去,长当渴与饥。蒺藜穿我履,严霜薄我肌。
别离矜盛年,老至不自知。努力事战场,泪下复无时。
病中赠殿卿 其一
夜来殊不病,那得似维摩。玄度谈名理,支公奈尔何。
送新喻李明府伯承
尔昔红颜客蓟门,献书不报哀门孙。一朝致身青云里,座上还开北海樽。
余亦题诗郭隗台,燕山秋色对衔杯。论交共惜黄金尽,此处空悲骏马来。
可怜郢曲今亡久,下里之歌吾何有。文章稍近五千言,雅颂以还十九首。
才子新传白雪篇,江城忽借使君贤。那堪西署为郎者,多病离居卧日边。
咏古 其十
文驷陈大庭,膰肉宿所脩。群婢一以盛,君子乃见咻。
孰谓彼妇口,于中可优游。蟪蛄遂盈耳,凤兮当何求。
斧柯不在手,龟山郁绸缪。翱翔七十国,交辙奸诸侯。
狄水衍其波,罔济非无舟。驾言从吾好,还辕息我陬。
桃花岭
一度桃花岭,烟霞处处新。纵迷源上路,犹似武陵人。
录别
眇眇远行客,绵绵思故乡。悲风绕车鸣,浮云立马傍。
边城苦多阴,秋气激繁霜。白日匿何时,四野一茫茫。
落木委空庭,游响拂閒房。霏霏罗帷影,明月在我床。
起视河汉流,寥寥夜未央。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彷徨。
寄元美 其三
渔阳春欲尽,汉使未堪愁。边郡多豪侠,风尘一壮游。
浮云寒大漠,白日澹幽州。莫更观辽海,萧条正北流。
送徐子与之武昌 其二
刺史楼台望里重,是时门客羡登龙。白云三署还堪起,黄鹄千秋更可逢。
象合星辰双执法,心随江汉一朝宗。二天尊宠诸侯上,出处何论邴曼容。
谢中丞枉驾见过兼惠营草堂赀 其一
夹户春风五柳斜,绕篱秋色醉黄花。南山只在茅茨外,人道柴桑处士家。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一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四 代王仲宣
席上鼓饮歌送元美 其一
与子与游保叔塔同赋
寄题况吉甫药湖别业在荷山下
答元美问余近事 其二
张明府见惠榴柿 其一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送潘令之邯郸 其一
殿卿乞酒作此寄报 其一
同皇甫缮部寒夜城南咏月
琅琊王歌 其二
和荅殿卿冬日招饮田间 其二
送右史之京 其六
平凉
哭子相 其一
东村同殿卿送子坤赴选 其三
怀子相
送子相归广陵 其六
许使君见过林亭 其二
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 其四 瓢
酬许右史九日小山见赠 其一
荅王敬美广川道中见怀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其一
二山人孤山吟社得菲字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二
宿华顶玉井楼 其二
寄怀元美
寄题离薋园 其一
建安体 其一
重别魏使君 其三
重寄元美 其二
汪员外移水部时城京师汪为植
别元美 其一
汝宁徐使君 其五
寄谢茂秦 其二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八
南溪老树行
碣石篇 其二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六
石城曲 其二
赠张子含茂才
冬日 其三
送历城李明府入计
和聂仪部明妃曲 其一
秋日寄怀元美兼呈吴徐二使君
九月八日东村送元美
殿卿乞酒作此寄报 其二
秋日 其三
观猎 其二
答张秀才简病中见寄 其二
录别 其十一
和殿卿咏梅篇
答殿卿问疾
醉示元美
渡滹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