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明代 李攀龙

夜来北渚北风急,打头雪花大如笠。片纸东飞右史书,诘朝小作湖中集。

到门白鸟出高巢,系马南山迸人入。使君亭午未解醒,肃客登筵一长揖。

地僻兼无俗子妨,樽空况有邻家给。意气还须我辈看,功名但任儿曹立。

瞥眼旋惊青岁徂,沾唇莫放金杯涩。世上悠悠已自谙,即今不饮嗟何及。

醉听楚调起寒云,綵笔凭陵朱丝湿。平生多少伯牙心,此日因之寄篇什。

诗人李攀龙的古诗

秋夜白雪楼同许右史袭茂才分韵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返照入平陵,白云出西陇。天清雁影澹,山空岚气重。

三径何萧条,高人乃接踵。诸生稷下秀,词客梁园宠。

松菊有佳色,琴樽亦怂恿。但醉不须眠,寒灯坐相拥。

答右史于都城见卖牡丹者因忆故园之作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长安何处买花还,玉女窗前两度攀。可惜汉宫都不管,一枝春色借人间。

乌栖曲 其四

明代 李攀龙

江南女儿蹋蹀歌,阳春窈窕出绮罗。黄金辔头紫骝马,长安少年事游冶。

乌栖曲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珠履错落华灯光,长袖宛宛属羽觞。含笑一转心相知,谁能不前复自持。

和许长史玉函宫携妓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玉函宫里列红颜,美酒清尊醉不还。春色自应天上好,那嗔长史出人间。

送元美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吾曹天地在,不惜滞风尘。意气能无合,文章自有真。

齐名他日事,侧目此时人。为别还秋色,樽前白发新。

寄题况吉甫药湖别业在荷山下

明代 李攀龙

湖上高斋万木齐,白云长在楚天西。落霞一散烧丹火,秋水遥通濯锦溪。

伏枕自来诗不废,扁舟谁为酒同携。南峰尽作莲花色,曾是王乔隐遁栖。

答殿卿问疾

明代 李攀龙

斜阳残雪照楼中,忽枉新诗字字工。无那主人便伏枕,十年不肯让春风。

山斋牡丹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西山风雨锦溪寒,春色沈沈醉牡丹。不是故人裁丽句,那能萧瑟病中看。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五

明代 李攀龙

诏遣词臣集汉都,明年羽猎大誇胡。共怜执戟人犹在,莫问长杨赋有无。

咏古 其九

明代 李攀龙

驾言九皋泽,揽彼渐水台。罘罳蔽荆岑,绝流曲池隈。

婉彼三楚士,谏猎纡其才。大雨忽盈河,疾风西北来。

洪潦起滔天,陨雹激以雷。商梁正绥立,仆夫行告哀。

孤虚无妄设,荧惑谅为灾。帝德眷荒淫,欲去此徘徊。

王明君吟

明代 李攀龙

我本良家子,承恩入汉宫。光彩射绮罗,语笑生春风。

君王希召幸,在远谁为通。汉宫三十六,处处种梧桐。

美女八千名,各各分当熊。黄金买颜色,丹青多益工。

宁知佳丽人,不出所图中。黄金犹粪土,丹青复何功。

颜色非可恃,粉黛故难同。因念长门赋,夙昔亦相蒙。

君王宠自娱,贱妾以和戎。岂惜贱妾去,但惜长门空。

涕泣顾长门,从此逐秋蓬。

再答元美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采苓首阳巅,青蝇止于棘。结发奉欢宴,柏舟矢靡慝。

上堂理琴瑟,上堂视蚕织。眤若形与影,在远复相忆。

岂不防未然,萋菲成罔极。爱深生百忧,弃捐衢路侧。

贱妾抱区区,中道蒙察识。琴瑟听其真,蚕织五文色。

非君胶漆心,群小志亦得。

咏古 其四

明代 李攀龙

白云出山陵,乃在天一方。东土在已洽,徂西聊倘佯。

虎豹自为群,乌鹊列成行。惟帝立嘉命,诸夏发其祥。

愿言顾见女,中心以翱翔。刊石树弇兹,千载遥相望。

闻子与欲诣问诗以代柬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谢客江湖已十秋,浮云华发共悠悠。闻君忽忆阳春调,浊酒还开白雪楼。

与三君登楼

明代 李攀龙

谁怜王粲懒登楼,病起漳南对客秋。自喜赋成多丽句,因知座上有曹刘。

宿华顶玉井楼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不寐芙蓉冷,幽栖薜荔惊。灵胡秋赑屃,毛女夜妖精。

暗穴龙蛇走,深林虎豹耕。星连棋石布,雨共洗盆倾。

霜绝千寻锁,风邀五舌笙。岂因临帝座,呼吸变阴晴。

萧萧篇哭孙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西北浮云白日微,萧萧木叶傍人飞。那知十载穷途泪,并向秋风湿我衣。

初抵浙中感遇一首呈马丈

明代 李攀龙

冀北登车日,淮阳卧阁年。襜帷非不撤,舞袖竟难旋。

一顾堪千里,群疑托二天。门生高自出,属吏拙相怜。

紫气临关动,文星傍斗悬。樵渔归计稳,犬马受知偏。

物色中原起,封章上国传。江湖馀壮观,风俗美多贤。

下榻时名尽,分庭客礼全。隋珠如片月,长在报恩前。

酬许使君读鄙诗见赠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莫道西施宠最深,馆娃宫女正如林。何人不解矜颜色,敢向君王更捧心。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