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攀龙
拂衣不免违俗,纵酒还堪达生。偶尔故人握手,看他竖子成名。
寄殿卿 其二
燕山为客地,莫共酒人居。吾辈诗名大,其徒剑术疏。
风尘官不调,雨雪岁将除。何限东归意,春花满旧庐。
宿华顶玉井楼 其一
玉井通溟海,朱楼冠削成。波传潮汐到,槛接斗牛平。
虎魄侵灯出,莲花傍枕生。拂盆云发暗,映掌月珠明。
犯座人间象,浮槎世上情。不愁更漏绝,石鼓自能鸣。
汝宁徐使君 其五
水如垂瓠抱城流,西望千山入楚秋。帝谓使君终长者,褰帷不必更闽州。
古诗后十九首 其三
白石何历历,松柏何离离。人生天地间,一日不可知。
斗酒无常置,良会无常期。沈吟厚与薄,为乐无乃迟。
宛洛美游戏,冠带自相随。宫阙起云中,第宅罗四垂。
王侯负贵气,佳客以盛衰。君但视车马,揽策振其绥。
四时子夜歌 其二
绮窗媚初月,罗帐褰春风。欢复自顾虑,崎岖当奈侬。
汪中丞台火救者独以剑出弹铗而歌和以相吊
中丞台火照闽方,客有千金剑方装。赖是龙蛇先自起,忽然风雨为深藏。
逃形疑入延津水,厌影犹含北斗光。报国片心还独在,逾看鳞甲动冰霜。
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二
博物张华不易逢,十年京洛少从容。当时未得丰城剑,已识云间陆士龙。
寄赠元美四首 其一 石耳
寒岩摘耳石崚嶒,下有波涛气郁蒸。知汝清齐常自爱,不当持供五湖僧。
送许史得弟字
秋风一萧条,白云自相缀。翩翩尔曳裾,惨惨吾分袂。
鼓楫大河流,扬帆下衡卫。平台壮登眺,邹枚俨兄弟。
既出兔园篇,颇兼子虚制。词赋有知遇,王门即恩惠。
幽州马客吟歌 其一
客从幽州来,百万为摴蒱。钱自它人有,意气良所无。
紫骝马歌 其三
问客复何为,昨日发东平。袖中出短书,心知自刘生。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四 代王仲宣
方舟何翩翩,素波亦萧萧。蒹葭澹馀映,长樯激流飙。
抚剑登高防,人马且逍遥。空城何所有,杀气蔽旌旄。
日夕见烟火,四野飞蓬蒿。边声起大江,谁知我心劳。
从军殊复乐,菲薄愧铅刀。
阁夜示茂秦 其三
病起看时事,归心不可裁。著书官欲罢,问字客还来。
月出樽堪满,霜清角自哀。相怜成白首,明日阻三台。
齐侠行
简书八道发明光,诏徙群豪赴光方。神武临轩耽虎视,将军秉钺郁鹰扬。
山东十二诸侯国,海滨五百义士乡。厌乱齐臣思定伯,殷忧汉使出勤王。
敌骄拟纵田单火,客愤能飞驺衍霜。彀骑人人白羽箭,民兵处处绿沈枪。
九河寒色旌旗动,岱岳秋阴鼓角长。各倚少年轻燕颔,曾经遣戍守渔阳。
一匡九合岂受赐,排难解纷不可当。往岁潢池先陷阵,三时大战银冶场。
功名未致有庄贾,肝胆欲倾无孟尝。天子只今顾西北,男儿侠骨埋边疆。
春日自戏
自从移疾后,谁谓主恩疏。每及山林士,天颜满荐书。
铙歌 其一 朱鹭
朱鹭猎其缨,茄下行。鱼在梁,纵复横。鹈何飞,濡其羽,上书谏其主。
戏赠张茂才 其一
自爱花枝掌上红,蛾眉如月绾春风。须知粉黛随时变,多恐张郎画未工。
烟霞岭
烟霞不隔洞天遥,佛影千岩散寂寥。绝壁倒衔沧海照,一峰高映赤城标。
白云家在时堪驻,紫气山深夜自朝。莫被藤萝迷出入,相逢终日少渔樵。
送右史之京 其五
乞得梁园出汉关,那将春色动离颜。惟愁不见邹枚苦,赋就无人解往还。
娇女诗 其一
朝游青溪南,暮游青溪北。娇女年十五,芙蓉比颜色。
终日奏弦歌,小姑独相识。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东村同殿卿送子坤赴选 其一
神弦歌三首 其二 道君曲
荅寄用晦王孙 其二
赋得何仲默
三洲歌 其三
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 其四 瓢
赠刘将军
山斋牡丹 其一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其三
和殿卿咏梅篇
寄谢许左史刊倡和集
赠子与
送吴人陆之箕
赠李封君兼讯长君进士
白石郎曲 其二
荅龚茂才
送靳颍州子鲁
寄宗考功 其一
许使君见过林亭 其二
殿卿别业 其二
酬许右史九日小山见赠 其三
过殿卿山房咏牡丹 其二
石城曲 其三
采葛妇歌
录别 其十
答右史于都城见卖牡丹者因忆故园之作 其二
许殿卿郭子坤见枉林园 其一
广齐讴行
建安体 其一
荅寄余德甫
劳别子与 其二
郡斋同元美赋得遗字
荅元美山东道中见寄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十
汝宁徐使君 其七
和马侍御赋得飞来双白鹤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三
于白雪楼送龚生入贡
夏日行部遇明卿子与于瘿陶邑
赠元美兄弟
哭公实 其一
铙歌 其十一 芳树
铙歌 其十六 临高台
答右史秋怀见寄 其二
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四
和殿卿春日梁园即事
谢魏使君题白雪楼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 其三
送吴郎中谳狱江西 其三
郡斋同元美赋
酬右史题扇见赠
送子相归广陵 其三
前溪歌 其七
答许右史 其一
寄赠元美四首 其三 藤障子
岁杪放歌
挽王中丞 其三
醉示元美
初度日子与过署中同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