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攀龙
大茧大如卵,小茧垂其腴。三秋上织作,君看罗绣襦。
同元美赋得寒字
秋风华发相得,落日青山自寒。薄宦何如浊酒,故人谁在长安。
幽州马客吟歌 其一
客从幽州来,百万为摴蒱。钱自它人有,意气良所无。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神弦歌三首 其二 道君曲
中庭有树,其实诩诩。道君出入,先以风雨。
上朱大司空 其一
重华冀北再开天,益佐山林涉大川。四岳受成方贡日,三边仰给县官年。
黄金不及堤形壮,白马长随练影悬。转自流言能悟主,老臣知遇两朝偏。
汝宁徐使君 其六
高斋卧理簿书闲,掾吏裁诗日往还。片月不离桐柏水,白云偏傍弋阳山。
寄送方山人归歙州 其一
河水悠悠雁影长,长安回首泪成行。可怜三十年前客,明日扁舟是故乡。
乌栖曲 其二
珠履错落华灯光,长袖宛宛属羽觞。含笑一转心相知,谁能不前复自持。
与子与游保叔塔同赋
古塔松台对寂寥,高斋斜日傍寥樵。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
更倚连城明月动,并携双剑落星摇。若非赋有凌云气,笔厎天花可自飘。
送莱芜萧簿
萧生业本儒术起,稍因读法得其指。栖息十年白鹿洞,担囊一卷青乌子。
岱宗雄蟠大海滨,衣冠气王中有人。我家松槚三千树,鞍山东望华不注。
为说干时常轗轲,独怜明主能知遇。莱芜作簿更谁群,但恨无过范史云。
釜里蠹鱼堪自见,鞭下虫蛆讵忍闻。看君才岂催科拙,请谒公门非所屑。
藩臣答诏误承恩,翻然遂就迁官列。匹马悠悠复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
同乡冢宰谙名姓,府掾郎曹伫可期。
灵隐寺同吴马二公作
武林台殿敞诸天,建自咸和第几年。才到上方双涧合,飞来何处一峰悬。
梵音动杂江潮转,灯影长含海日传。所以龙宫称绝胜,骊珠交映使君前。
于白雪楼送龚生入贡
楼上春阴动晓寒,蓟门千里入寒阑。别来白雪还谁和,老去青春好自看。
天子今逢新禹贡,诸生不改旧周官。临轩若问羊裘客,莫道江湖有钓竿。
涌泉庵
锦阳川上女僧家,红树萧萧白日斜。弟子如云人不见,可怜秋老玉莲花。
哭陶侍御
伏柱称仙吏,弹冠即诤臣。逢时随八彦,揽辔属东巡。
抗疏惟安汉,危言屡借秦。宠光回造化,正色上星辰。
梦已摧高翼,灾非批逆鳞。孤台遥向夜,五柳黯伤春。
白鹤还来客,青骢岂避人。朝廷存折槛,道路指埋轮。
击隼才何健,神羊气不驯。分阴空自惜,浮世转难陈。
风裁登车罢,霜华挂剑新。群乌哀就老,列柏采为薪。
郁郁匡君意,飘飘出使身。庐山彭泽外,落日九江滨。
殿卿别业 其二
床头诗草日生尘,架上长裾懒着身。自讶闭门无一事,春来拟作纬萧人。
幽州马客吟歌 其五
郎赍千金装,结客行三秦。那能论家计,少年喜作人。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八 代应德琏
郁郁西北云,千里驱重阴。临江大耀士,方舟载浮沈。
连波响风雨,长緤纷悲吟。分曹命超距,逸气不可禁。
君子在行伍,常怀饥渴心。非不愧细微,良遇日以深。
故山何时旋,徘徊中自任。
寄吴明卿 其七
睢阳小吏困逢迎,醉后参差故态生。莫倚甘泉曾献赋,君今久已罢承明。
初抵浙中感遇一首呈马丈
冀北登车日,淮阳卧阁年。襜帷非不撤,舞袖竟难旋。
一顾堪千里,群疑托二天。门生高自出,属吏拙相怜。
紫气临关动,文星傍斗悬。樵渔归计稳,犬马受知偏。
物色中原起,封章上国传。江湖馀壮观,风俗美多贤。
下榻时名尽,分庭客礼全。隋珠如片月,长在报恩前。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杂兴 其十
秋夜白雪楼同许右史袭茂才分韵 其一
虎跑寺泉
五子诗 其四 徐子与
二山人孤山吟社得菲字
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四
答赠沈孟学 其三
琅琊王歌 其五
送王侍御按贵阳
东陂同许殿卿陆南道函灌甫兄弟赋
送李太守之东昌
周象贤明府明卿门人属感明卿放逐因赠明府
登邢台
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
送子相归广陵 其三
重寄元美 其一
送右史之京 其五
酬殿卿长史夏日过饮 其四
东村同殿卿送子坤赴选 其二
渡滹沱
碣石篇 其四
长松标
公燕诗九首 其六 伟长
录别 其十二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挽王中丞 其三
碣石篇 其三
莫愁乐 其二
汪中丞台火救者独以剑出弹铗而歌和以相吊
寄顺甫
送郑生游大梁诗
发长安
寄赠元美四首 其一 石耳
酬皇甫虞部
和聂仪部明妃曲 其一
二子诗 其二 谢茂秦
答赠沈孟学 其二
寄元美 其六
杂兴 其十一
寄谢许左史刊倡和集
咏古 其十
襄阳蹋铜蹄 其四
登华不注山送公瑕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六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答张秀才简病中见寄 其二
四时子夜歌 其四
襄阳乐 其五
寄怀蒲圻魏使君 其二
寄元美 其一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九 代阮元瑜
五子诗 其三 宗子相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一
宿林泉观
送潘令之邯郸 其四
求志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