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僧归姑苏

送僧归姑苏

宋代 释智圆

姑苏台畔树含秋,蝉噪西风雨乍收。
闲笑闲吟忽归去,月明何处宿孤舟。

诗人释智圆的古诗

书林处士壁

宋代 释智圆

高迹远城市,湖山影色奇。
水声喧睡榻,岚气逼书帷。
鸟语垂轩竹,鱼惊浸月池。
蒲轮来有日,终负白云期。

哭辩端上人

宋代 释智圆

平昔于诗苦,精搜省未闲。
坏房空鸟外,清句满人间。
瘦影悬邻壁,孤坟接旧山。
吊回高树下,寒水自潺潺。

谢僧惠蒲扇

宋代 释智圆

结蒲为扇状何奇,助我淳风世罕知。
林下静摇来客笑,竹床茆屋恰相宜。

病起自嘲

宋代 释智圆

林下羸羸一病躯,四旬欹枕减肌肤。
闲来试照秋泉看,金镀形容雪染鬚。

和辩才访仲微上人不遇

宋代 释智圆

不见二十载,重寻事更违。
门临寒水闭,鸟向夕阳归。
吟恐成华发,闲疑入翠微。
登舟独南去,乘兴一何飞。

寄文照大师

宋代 释智圆

两制音书数往来,城中栖隐远尘埃。
吟斋夜静开明月,讲石秋深扫绿苔。
出俗旧题留雪苑,卧云幽兴梦天台。
林间抱疾怀高趣,翻笑汤休谩有才。

读韩文诗

宋代 释智圆

女娲鍊五石,能补青天缺。共工触不周,能令地维绝。

杨孟既云没,儒风几残灭。妖辞惑常听,淫文蠹正说。

南朝尚徐庾,唐兴重卢骆。雕篆斗呈巧,仁义咸遗落。

王霸道不明,烟花心所托。文不可终否,天生韩吏部。

叱伪俾归真,鞭今使复古。异端维既绝,儒宗缺皆补。

高文七百篇,炳若日月悬。力扶姬孔道,手持文章权。

来者知尊儒,孰不由兹焉。我生好古风,服读长洒蒙。

何必唐一经,文道方可崇。

读孙郃集

宋代 释智圆

唐祚将亡王泽枯,四明归隐泣穷涂。
而今若撰才名志,更有闲僧得入无。

咏亡有禅师山斋养猕猴

宋代 释智圆

闲庭树树果垂霜,听法犹怜入草堂。异类岂能知礼节,每来相对坐禅床。

读项羽传二首 其二

宋代 释智圆

发叹虞姬势已穷,乌江此夕丧英雄。当时若也知天命,佐汉应居第一功。

送僧还四明

宋代 释智圆

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

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

出道场山途中作

宋代 释智圆

独下层峦景物秋。依依云木似相留。
孤舟晓泛平波去,更为青山一转头。

述韩柳诗

宋代 释智圆

退之排释氏,子厚多能仁。
韩柳既道多,好恶安得伦。
一斥一以赞,俱令儒道伸。
柳州碑曹溪,言释还儒淳。
吏部读墨子,谓墨与儒邻。
吾知墨兼爱,此释何疏亲。
许墨则许释,明若仰穹旻。
去就亦已异,其旨由来均。
后生学韩文,于释长狺狺。
未知韩子道,先学韩子嗔。
忘本以竞末,今古空劳神。

勉隐者

宋代 释智圆

潺潺涧中水,不入贪夫耳。
茫茫陌上尘,不沾静者身。
静者贵寡欲,贪夫常患贫。
躁进陷邪佞,洁已废大伦。
况当文明时,草泽罗贤人。
行道尚中庸,蠖屈宜求伸。

读清塞集

宋代 释智圆

立意造平淡,冥搜出众情。
何人知所得,后世谩传名。
云树饥猨断,冰潭片月倾。
如无子期听,绿绮为谁鸣。

照君辞

宋代 释智圆

昭君停车泪暂止,为把功名奏天子。
静得胡尘唯妾身,汉家文武合羞死。

怀同志

宋代 释智圆

孤吟成白首,十载别同声。
海国书难到,空堂梦易成。
淳风心共乐,直道世多轻。
未卜重相见,波涛万里程。

送遇贞师归四明山

宋代 释智圆

吟馀江上别,一锡寄扁舟。
远度浮残照,千峰指旧游。
疏钟沈杳霭,群木落高秋。
莫负重来约,禅心本自由。

贻叶秀才诗

宋代 释智圆

松柏异众木,岁寒陵严霜。
兰茝异众草,林深发幽香。
须知君子道,不为穷困伤。
须知君子言,唯为仁义彰。
夫君真儒者,言行何优长。
文宗轲兼雄,志嫉墨与杨。
攘袂叱浮伪,百感生刚肠。
峨冠事礼容,群小畏矜庄。
去年游霅溪,相逢秋气凉。
倾盖既如旧,寄宿林间房。
开怀黜二霸,议道归三王。
月席屡更仆,风轩时飘霜。
相遇分既洽,相别情弥伤。
今年住孤山,夫君又来杭。
泛舟频相寻,道叟皆夕阳。
君惟儒家流,才术况洋。
终期正礼乐,勿事和尘光。
青云即奋飞,庶见儒风扬。

陋巷歌赠友生

宋代 释智圆

噫颜子兮居陋巷,身虽羸兮道弥壮。
身受兮有皇都,位虽尊兮名独夫。
朝恣瑶台之乐兮,暮遭黄钺之诛。
是知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兮,惟道德为性命之要枢。
海滨有士兮慕颜子,心重朝闻兮轻夕死。
纷纷糖粃兮视雄豪,凛凛冰霜兮洁行止。
荜门寂寞何琐琐,执卷忍饥终日坐。
杨雄免遭甄丰戮,朱建终罗辟阳祸。
射群高墉会有时,于君无可无不可。
释智圆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 26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