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六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已向明时早拂衣,家山回首兴如飞。丹心老去回名大,白发归来故旧稀。

几处甘棠留画省,绕门杨柳荫苔矶。惟应野老来争席,坐玩沙鸥伴夕晖。

诗人薛瑄的古诗

贞节堂为王宪使母赋

明代 薛瑄

妇道从来不二天,近知王母践斯言。从教白发三千丈,祗保清风五十年。

颁诰旌门今受赐,养姑教子旧称贤。一门盛事归贞节,堂上高名百世传。

湖亭小酌和张都宪韵

明代 薛瑄

湖树阴阴障赤曦,湖亭偏与静相宜。坐中清气时常满,堤上红尘总不知。

莫羡游山携谢妓,何如行酒和陶诗。冰浆冰果寒冰齿,宴乐无过盛夏时。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沅阳清气满乌台,为有脩篁绕户栽。两载好风明月夜,新诗谁对此君裁。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十

明代 薛瑄

少年应自负雄才,老悟玄机此意灰。岁月风光情自得,山云水石兴悠哉。

一环理窟閒中见,万古天心动处来。宝匣瑶琴遗响在,几何人识伯牙怀。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四 兰

明代 薛瑄

频除恶草惜佳丛,笑采幽香岁岁同。一自沅江骚佩远,小阑谁倚看光风。

龙江晓望

明代 薛瑄

两岸青山隐隐,一江白浪茫茫。烟树高低城郭,风帆远近舟航。

临清曲

明代 薛瑄

临清人家枕闸河,临清贾客何其多。停舟落落无可语,呼酒只对长年歌。

出汉口五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汉江南合楚江流,新涨兼天雪浪浮。黄鹤不来仙已去,舟人犹指旧时楼。

诸葛武侯庙

明代 薛瑄

武侯遗庙汉江南,乔木森森杂翠岚。义感居人森致祭,名闻过客亦停骖。

运谋图阵曾为八,遗恨山河尚是三。千载英雄今已矣,古碑重读意难堪。

泸川古意

明代 薛瑄

三蜀古名郡,泸川古名州。我来值残暑,偶此数日留。

新秋忽改节,凉风渐飕飗。逍遥散前除,仰视天宇周。

征鸟去不息,白云亦悠悠。佳人渺何许,重林蔽层丘。

秋日复西迈,大江自东流。良辰不我与,古道旷莫酬。

愿闻瑶华音,行矣旋吾辀。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

明代 薛瑄

湖边多杨柳,山上多松柏。松柏存正性,不改青青色。

杨柳易为春,随风发枝节。二月丝垂金,三月絮飞雪。

纷纷冶游子,赏玩不知歇。松柏寂无言,枝干独挺特。

空以木自奇,不为时所悦。请看霜霰馀,荣悴居然别。

河汾五贤咏五首 其五 东皋子

明代 薛瑄

人仕为其名,子仕独为酒。一斗众所称,五斗吾自取。

犹嫌酒未足,弃官归陇亩。葛巾耕东皋,烟雨牛一耦。

种黍学陶翁,自酿还给口。沈饮得真味,万事亦何有。

清风千载馀,谁复尚能友。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思乡无日不关情,况复春灯对月明。欲作家书附回使,归心先过洛阳城。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宦情不改读书情,閒爱山林兴致清。随意时时写佳句,却嫌行处有虚名。

留别赵彬

明代 薛瑄

知子于今近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宁知京国相逢处,又是都门惜别筵。

上苑榴花偏向日,官河杨柳正含烟。临岐握手无他语,愿笃清脩继往贤。

归到有感

明代 薛瑄

连冈北下是吾庐,几载归来觅旧居。手种孙桐高院落,家传乔木上霄衢。

丧亡已是伤朋辈,凋瘵那堪甚里闾。独立秋风看秋色,欲将心事问诗书。

答徐广文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三冬文史最精明,发轫香名蚤已成。政羡有才逢治世,却惭无力答升平。

鹍鹏还击三千水,鹓鹭终期一字行。会面几何知又别,高谈不尽古今情。

效竹枝歌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江上小楼开户多,蜀侬解唱巴渝歌。清江中夜月如昼,楼头贾客奈乐何。

盆池鱼

明代 薛瑄

浮游南北与西束,不出区区斗水中。何似巨鳞居大海,波涵天地浪摇风。

河汾五贤咏五首 其三 文中子

明代 薛瑄

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

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

颓波逝东极,寒云满西津。惜哉经世言,淆杂多芜榛。

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