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贞节堂为王宪使母赋

贞节堂为王宪使母赋

明代 薛瑄

妇道从来不二天,近知王母践斯言。从教白发三千丈,祗保清风五十年。

颁诰旌门今受赐,养姑教子旧称贤。一门盛事归贞节,堂上高名百世传。

诗人薛瑄的古诗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霄汉银河接潞河,诸公同此沐恩波。于今又遂归宁愿,渐近家山喜气多。

宁阳行台元夕忆黄宪使

明代 薛瑄

曾忆观灯宴后堂,玉杯行酒夜何长。新声已觉随银甲,逸响还惊绕画梁。

东道留宾能闭户,诸郎爱客解牵裳。别来好景逢元夕,空向行台对月光。

金陵春望四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金陵最好是新春,风景无边入望频。山似洛中浮秀色,水从天上泛通津。

千门垂柳初经雨,满路飞花不起尘。深荷发生同万物,两京回首忆枫宸。

西硙行

明代 薛瑄

偶来与客游山前,地幽便觉人境偏。路入青林几萦曲,浓阴不断风泠然。

㶁㶁清泉来远谷,绀色寒声莹心目。石梁急泻跳明珠,草岸平流浸青绿。

北行更欲寻泉源,山门蓄雾势吐吞。两峰秀出半空里,锦屏屹立当中尊。

复憩山□小琳馆,洞户云扃殊宛转。袖拂尘埃读古碑,茶馀苦乏青精饭。

归来白日天未中,回头尚爱千云峰。更待秋初稍凉冷,还登绝顶窥鸿濛。

出京师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孤臣泣血省愆尤,诏释羁缧出凤州。满目山光迎马首,一鞭归思绕林丘。

罢官已是安时命,报国空惊不自筹。遥想到家春已暮,麦黄蚕老稼盈畴。

荥阳道中九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一年几度过黄河,霁景清风此日多。临流滚滚兴无尽,直欲遥吞万里波。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八

明代 薛瑄

高视乾坤志未酬,草庐长啸意悠悠。时才总附奸雄势,大老还为汉室谋。

两表曾闻辞后主,三军几欲定中州。伐功未就皆天数,锦里英风古庙秋。

简焦李罗刘四侍御五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铁扇都门镇日开,无风车马也尘埃。雷公不吝连朝雨,洗尽炎蒸一快哉。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万家城郭通州市,十里帆樯潞水船。清晓登舻望京国,凤凰楼阁五云边。

泸川古意

明代 薛瑄

三蜀古名郡,泸川古名州。我来值残暑,偶此数日留。

新秋忽改节,凉风渐飕飗。逍遥散前除,仰视天宇周。

征鸟去不息,白云亦悠悠。佳人渺何许,重林蔽层丘。

秋日复西迈,大江自东流。良辰不我与,古道旷莫酬。

愿闻瑶华音,行矣旋吾辀。

荥阳道中九首 其八

明代 薛瑄

天高地阔鸟云飞,天际凉飙动客衣。万物生成看未足,满怀清思正微微。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十

明代 薛瑄

少年应自负雄才,老悟玄机此意灰。岁月风光情自得,山云水石兴悠哉。

一环理窟閒中见,万古天心动处来。宝匣瑶琴遗响在,几何人识伯牙怀。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景好宁知是异邦,竹篱茅舍枕沧江。吏情更有山林趣,绿树门前画戟双。

出汉口五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人家楼阁枕江烟,江上危樯泊万船。欲问当年无故老,青山依旧水连天。

暮春道中见桃花尚开

明代 薛瑄

马穿新绿过园林,已恨秾芳误赏心。犹有小桃花未落,独留馀艳到春深。

邹平分司杂咏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树绕行廊散碧阴,莺啼小圃送清音。葵花无数开如锦,解是倾阳共此心。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

明代 薛瑄

白云在高丘,绿萝在深谷。中有冥栖士,云萝蔽谷屋。

独抱尚友情,缅遂硕人轴。古琴时复弹,古书还更读。

逍遥无外事,俯仰长自足。沮溺耕在野,姜叟钓渭曲。

伊人岂无心,耻衒荆山玉。将须凤来仪,朝阳满梧竹。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四 萧骚霁雪

明代 薛瑄

山间昨夜雪三尺,晓云如拭天无痕。怪得清声满人世,石林冻竹风翻翻。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寂寂闲门掩月华,春街儿女任諠哗。窗前坐久银灯烬,首首诗成只忆家。

春日游禹门

明代 薛瑄

野服归来野兴幽,十年仍遂禹门游。崖回曲路仍危栈,峡束洪涛泻急流。

楼结飞甍临绝汉,宫高华榜焕层丘。乡人未必知神意,丝管啁啾聒未休。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