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挽舒大尹二首 其一

挽舒大尹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江右风流属老成,江天俄复暗郎星。久传诗礼誇贤子,遥想仪刑律后生。

耆旧空悲当日社,循良犹识昔时名。悬知斧屋秋烟里,应有高人为刻铭。

诗人薛瑄的古诗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陈仓西入一门来,叠嶂层峦次第开。百折长途盘翠岭,千寻危栈接青崖。

苍苍云木鸣山鸟,决决溪泉泻石苔。持节未应辞路险,会清蛮徼凯歌回。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鱼在洪渊鸟茂林,从来谁识古人心。五湖高兴应难及,三径清风不可寻。

希复卿云光舜日,几调元气作商霖。独惭愚老归休晚,犹抚遗编慨古今。

北归有喜而赋

明代 薛瑄

驻节西川仅一年,北归恩自九重天。非才岂敢恩贤路,无补空惭费俸钱。

为客载添新白发,到家还阅旧青编。急流勇退应难及,千载高风尚凛然。

禹门

明代 薛瑄

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流万里来。更欲登临穷胜观,却愁咫尺会风雷。

次同年赵侍御阻雨韵五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壁上留题见好怀,旋将征袖拂尘埃。浪游不得逢知己,阻雨今朝独后来。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寂寂闲门掩月华,春街儿女任諠哗。窗前坐久银灯烬,首首诗成只忆家。

泰安州重寄李太亨

明代 薛瑄

去年岱麓题诗寄,岱麓逢人又寄诗。剖竹已当耆艾日,解龟仍及圣明时。

青山纵有归来约,黎首其如去后思。愧我年年持宪节,涓埃无补欲何为。

黔阳山中十首 其八

明代 薛瑄

竹椽茅屋江边静,永日惟应鸟雀飞。云白天青山万叠,霜台远客正思归。

莱芜怀古

明代 薛瑄

清节谁能似范丹,清名千载重人间。莱芜县里停骖日,坐对南山秋色寒。

洛水道中

明代 薛瑄

古道萦回傍险行,萧萧禾黍晚风清。无边诗思嵩高色,不尽年光落水声。

华表柱倾秋草合,龟趺碑暗雨苔生。往来人世成今古,一曲高歌寄此情。

寄于侍郎廷益

明代 薛瑄

黄甲同年二百人,大名飞步独超伦。乘骢正仰风霜肃,司马俄承宠渥频。

列郡年丰争转粟,两河春暖见归民。天书重叠膺殊宠,好布人间雨露新。

次张都宪喜雨韵

明代 薛瑄

中丞初自舞雩还,便有风云感会间。布濩旋应弥玉宇,沾濡行复遍尘寰。

旧痕已没湖中水,新翠方添郭外山。自是有年今有象,定知朝野罄交欢。

纪先人旧游三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先人最爱佳山水,每对清流玩翠微。俯仰忽成今与昨,看山看水泪沾衣。

池边笋生

明代 薛瑄

绿锦池塘春已深,池边青笋欲成林。贪看物理添新趣,不管滔滔岁月侵。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迁转春官入翰林,两叨清秩受恩深。论思未有回天力,供奉空悬捧日心。

六十故知年渐老,寻常唯觉病相侵。乞归自是安衰劣,俯仰清风愧古今。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三

明代 薛瑄

万钟固知富,于性无加增。千驷虽云众,难为身增轻。

达人抱大观,不以外物婴。夷齐首阳饿,伊挚莘野耕。

清风激千古,贤圣留其名。邈哉务光让,鄙矣蜗角争。

蝇营徒为尔,鸿飞自冥冥。

四景为张给事题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仙家楼观郁嵯峨,雪岭冰溪眼底过。驴背探春春信早,诗情不必灞桥多。

读易轩为杜御史赋

明代 薛瑄

风满幽轩净晚襟,韦编三绝在追寻。方看龙马三奇偶,又见羲图转古今。

细草初生春径浅,芳花早落夜庭深。画前有易君知否,祇信尧夫最苦心。

靖州道中溪水清驶可爱

明代 薛瑄

石淙急泻响奔雷,溅沫跳珠雪涌堆。正苦荒山劳降陟,且随流水共萦回。

张忠定公祠

明代 薛瑄

乖崖自是奇人物,两回走马定西蜀。才惊锦水云飞扬,坐见雪山峰突兀。

龙剑破匣摇寒芒,斩艾荆芥驱天狼。父老但知歌舞乐,黎庶不觉科徵忙。

铁心一念真能止,侍女三年犹处子。乃知金石诚可通,遂使西人信如此。

功成拂袖归几年,年深惠化犹相传。蛟龙上天风雨急,声名垂世日月悬。

至今西人感公德,牲醑年年进公室。回头却笑鄙猥徒,身名泯泯无遗迹。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