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中国历史上能被尊称为“子”的人可不多。

  老子、孔子、墨子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可见其大师地位卓然不凡。

  朱熹不仅著书立说,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武夷山讲学40年,很多教育理论拿到今天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image


  朱熹像

  比如他在《近思录》中说: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要拿那些总考双百分的牛娃来给自己孩子做榜样,也别总拿大道理去教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目标过于高大而逆反倦怠。

  相信很多受过“别人家的孩子”之苦的人都心有戚戚。可见朱熹是深谙教育之道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朱熹却把培养自己儿子朱塾的重担,交给了好友吕祖谦。

  宋代最会押题的补习名师

  吕祖谦是朱熹的好友,自己也是著名学者,朱熹与陆九龄兄弟展开“理学”与“心学”大辩论的“鹅湖之会”,就是吕祖谦主持的。

  

image


  吕祖谦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好几代人都是朝廷命官,原本靠家族余荫就能轻轻松松进入体制内吃皇粮,不过他很有志气,根本不去上任,而是执意走科举的路子,凭自己努力考上进士,在京城担任史官。

  1172年春,因父亲病逝,吕祖谦回家守孝,就在家乡福建金华城西明招山中的丽泽书院讲学。

  吕祖谦治学十分下功夫,特别是在读史上,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记》十二卷,考订严谨,每个事目都注明出典。

  吕祖谦每次见到朱熹的弟子就会劝他们多读史,搞得朱熹颇有微词,说吕祖谦动不动就劝人读《史记》《左传》,我都只敢劝人看《大学》,不敢劝人看史。

  牢骚归牢骚,行动却是诚实的。1173年,朱熹把自己的长子朱塾送去丽泽书院,拜吕祖谦为师。

  对吕祖谦的教育儿子的成绩,朱熹十分满意,1174年秋,朱塾曾短暂回到崇安家中。朱熹写信给吕祖谦道谢,表示自己的儿子不仅课业有了很大进步,性情也更好了。随后再一次把朱塾打发去丽泽书院,继续受教于吕祖谦。

  事实上,丽泽书院在当时,是科举补习班明星学校般的存在。

  丽泽书院首先学风很好,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风甚盛。书院每月授课2-3次,一年举行一次考试。

  

image


  丽泽书院:吕祖谦著书立传、讲学会友之所

  当然,有吕祖谦这样一位专业名师,也是丽泽书院的招牌。

  丽泽书院有一套应试的教辅材料,名为《东莱博议》(二十五卷),是吕祖谦亲自编撰的。这可不是一般的教辅那么简单,书中分析透彻,议论明达,不少地方,阐发了吕祖谦的史学思想,可以说处处闪现着真知灼见。

  吕祖谦进士出身,做过史官,自己又治史严谨,也许正是由于有这么专业的背景,吕祖谦很善于押题,据说还曾经押中过科举考题,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他还很会营销,把押题卷包装成黄色封面,江湖人称,学生如果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

  可以说是后世“黄冈密卷”的“老祖”了。

  所以在当时,前来“补习"的学生很多。和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的另一位大学问家张栻,也把子女送到了丽泽书院学习。

  吕祖谦最得意的学生巩丰在《咏玩珠亭》中说:"岁时来上冢,车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门至千百。"

  那个时代的"同门至千百",简直是天文数字了。看来不管哪个时代的家长,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是一致的。

  古代补习机构其实很发达

  自从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途径以来,补习机构便应运而生。

  说起来,古代的书院是最为普及的一种补习机构了。书院诞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兴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当时陆续诞生了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知名书院。

  

image


  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700所,大多是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重金聘请名师,比如回乡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

  书院还会编撰针对科考的模版教材。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重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时政题,是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书院会划出一些“年度热点问题”,比如当年的自然灾害、河运海运、粮食问题、国与国的争端等,学生们考前就做好文章背熟,如果考到的话,直接默写出来。

  为了让学生及早适应科举考试程序,书院还时常举行“模拟考试”,考试内容、方法等都与科举考试相似。一般每月课试两次,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官课由府、县轮流出题、阅卷、给奖。

  

image


  明清时期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1000多所。书院会高薪聘请对科考很有经验的“名师”,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以提高写八股文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固然可以说是补习机构,但也并不是狭隘地只会培养应试机器。

  名师云集的书院,除了教学生如何考试,更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书院教学强调学生要善于提出疑问。朱熹说:“读书需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全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就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辩。

  书院还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朱熹就曾提出读书法六条,作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元代程端礼曾任江东书院山长,他撰有《读书分年日程》,从幼儿到成年,次序分明,是古代一个详尽的自学大纲。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与诸同寮谒奠北山过白岩小憩

宋代 朱熹

联车涉修坂,览物穷山川。疏林汎朝景,翠岭含云烟。

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明灵自安宅,牲酒告恭虔。

肸蚃理潜通,神虬亦蜿蜒。既欣岁事举,重喜景物妍。

解带憩精庐,尊酌且留连。纵谈遗名迹,烦虑绝拘牵。

迅晷谅难留,归轸忽已骞。苍苍暮色起,反旆东城阡。

挽刘宝学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天地谁翻覆,人谋痛莫支。公扶西极柱,威动北征旗。

肉食谋何鄙,家山志忽赍。平生出师表,今日重伤悲。

晚霞

宋代 朱熹

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上方杰阁凭栏处,欲尽馀晖怯晚风。

过高台携信老诗集夜读上封方丈次敬夫韵

宋代 朱熹

十年闻说信无言,草草相逢又黯然。借得新诗连夜读,要从苦淡识清妍。

卧龙之游钱通守得江字不及赋诗已解维矣熹用其韵纪事以赠并附卷末

宋代 朱熹

君行安所适,冲风溯涛江。传闻阆州好,未见心已降。

邀君康山游,听此巨壑淙。班坐酌溪石,幽寻憩云窗。

劝君尽此杯,锦帆已稠杠。明年傥来东,鸣铙建高幢。

访我深涧底,晤言绝纷咙。城南且细说,慰我心悾悾。

长溪林一鹗秀才有落发之愿示及诸贤诗卷因题其后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贫里烦君特地过,金襕谁与换鱼蓑。它年云水经行遍,佛法元来本不多。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诗人朱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