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其十

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葱茏晚色正佳哉,苦被归鞍紧紧催。船压浮荷沈水底,须臾船过却浮来。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醉笔呈尚长道

宋代 杨万里

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
十年相别一相逢,和气春风谈笑中。
如今耆旧晨星似,犹及先生说遗事。
舌端往往疏九河,只有剩浪无欠波。
汉渠周柱几青竹,却在先生一泓腹。
诸公道是今乏才,如何此士尚尘埃。
此行青规更黄阁,拭目孤鸿径寥廓。
能念南溪病客无,风来肯寄半行书。

过沙头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非烟非雨淡濛濛,深闭窗扉护晚风。船外山光帘里翠,岸头花影镜中红。

晓过丹阳县五首

宋代 杨万里

朝来稍敢出船门,霜熟依然冷逼人。
刮地风来何处避,可怜岸筱猛回身。

静坐池亭二首

宋代 杨万里

胡床倦坐起凭栏,人正忙时我正闲。
却是闲中有忙处,看书才了又看山。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谪仙几代孙,今日临贺丞。风月三千首,吾子岂未能。

长把脩月斧,细彫玉壶冰。天池羽翼就,即看垂天鹏。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今岁柴车总未巾,孤山龙井不曾行。老无半点看花意,遮莫明朝雨及晴。

辛酉正月十一日,东园桃李盛开

宋代 杨万里

千万重山见复遮,两三点雨直还斜。
行穿锦巷入雪巷,看尽桃花到李花。

题赵昌父山居八咏 其四 两峰堂

宋代 杨万里

踏得草鞋穿,行得汗脚损。却换一枝藤,拄到双玉笋。

过宝应县新开湖十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圆沙最尽梢。外面更栽杨柳树,上头无数鹭鸶巢。

舟过谢潭三首·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再和云龙歌留陆务观西湖小集且督战云

宋代 杨万里

我愿身为云,东野化为龙。
龙会入渊云入岫,韩龙却要长相逢。
作意相寻偏不值,不知今年是何岁。
剡藤玉板赠一番,延珪鸟丸洒未乾。
乃是故人陆浚仪,诗骨点化黄金丹。
谓宜天禄贮刘向,不然亦合云台上。
却令去索催租钱,枉却清风明月三千篇。
夜装明发走不彻,半篙剌碎严滩月。
老夫不愿万户侯,但愿与君酒船万斛同拍浮。
老夫不怯故将军,但怯与君笔阵千里相追奔。
少陵浣花旧时屋,太白青山何处坟。
二仙死可埋丘阜,二仙生可著韦布。
名桂广寒宫里树,非烟非云亦非雾。
长使玉皇掉头诵渠句,诗府谁得玉匙开。
诗坛谁授黄钺来,留君不住君急回。
不道西出阳关无此杯,西山金盆尽渠颓,
斯游明日方怀哉。

夜读诗卷

宋代 杨万里

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
两窗雨横卷,一读一沾襟。
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
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

祗召还京题江西道院

宋代 杨万里

病身祇要早投闲,乞得高安政小安。山水秋来浑是画,楼台高处自生寒。

登临未足还辞去,老大重来毕竟难。碧落翠微好将息,清风明月梦中看。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送朱师古龙图少卿帅潼川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甲戌花时策集英,相看须鬓各青青。曲江初别春三月,北阙重来再一星。

百石去官君似邴,千年归鹤我输丁。因书若寄杨员外,莫道山寒少茯苓。

新晴西园散步四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池水初生盖玉沙,雨馀碧草卧堤斜。日摇波影缠桥柱,绣出栾枝遍地花。

午热登多稼亭五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不是城中是甑中,雨馀日色更明红。若为飞上金山顶,独立长江万里风。

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咏 其四 竹亭

宋代 杨万里

春亦只如是,冬亦只如是。别有一清风,请君参此味。

晓炊黄竹庄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染练江山宿雨馀,枝枝叶叶润如酥。丝窠璎珞消多少,破费天公百斛珠。

小雨

宋代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