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黄裳
几度明庭聚又分,玉皇香落众中闻。忽抛桂玉泛隋水,便拥旌麾穿楚云。
岣嵝山高寻禹志,蒹葭江远忆韩文。随车多少南飞雁,先向秋风得使君。
瑶池月(云山行)
双梧堂
好音长引凤来栖,对立薰风可爱时。叶上雨声枝上月,何须焦尾始相知。
次齐守岩老见示东湖之韵 其一
近将馀事作东湖,公外閒来物外居。莲吐花时看晋社,桃随流处得秦渔。
放怀把酒须寻友,适性垂纶岂问鱼。报我故人三乐意,翠珉新刻右军书。
次齐守岩老见示东湖之韵 其三
共辞兰省作诸侯,更领东蕃第一州。万事了时寻好景,两岗盘处得寒流。
送林疑独教授
犹记龙津曾把手,閒对云山一樽酒。谈高稍犯禅师疆,遥指青尖露疏牖。
璧水起人新思浓,旁释奇文到科斗。自笑山翁缄默多,来处长疑抱真叟。
君虽健语犹相人,乃欲同归上忠厚。假合此生尘已多,肯复随流逐人后。
再喜相逢春意中,忽见天机在杨柳。幽花野水时可寻,赶马长须有罍鋀。
柰何汴洛贪送人,扫荡顽冰一梭走。义在人心难可欺,浮玉山南望风久。
观潮 其二
杳冥中信自轮回,十二时行不可催。才迫海门三级起,忽临沙渚二龙开。
水头花雨凌空落,日脚云旗动地来。果是尾闾虚不得,却还江上一徘徊。
醉经堂
乐非声色在华堂,静味群经得醉乡。不似蠹书鱼不醒,源流何处意茫茫。
访邓承旨不值
一榻清风劳辗转,八砖閒日想徘徊。不须笑貌方相识,妙响还闻大似雷。
题爱竹轩
北堂人去竹成阴,手泽须看碧玉林。清赏昔嫌无一日,孝思今喜有千寻。
满窗金锁日华永,遍地龙孙春意深。寄语婵娟多结实,几时当听凤凰吟。
桂枝香·插云翠壁
看山亭 其一
雨洗烟笼十数峰,两亭相望两山中。北来吟了南来醉,花木迎人一径通。
偶成四绝书寄子坚道契 其一
皆有前缘志自通,大云山下偶相逢。春来拿得龙双角,走下昆崙第一峰。
赠天台禅鉴
逸兴东西自难卜,快可追风白花足。巾飘飘,蓑蔌蔌。
每引三杯通道瓢,即陈一阕离尘曲。独忘怀,人注目。
恐是秦渔来混俗,落花流水难拘束。几度桃花春又复,戏玩人生荣与辱。
石火光中寄此生,故山休问归迟速。东秦别后无行踪,忽见回辕自西蜀。
二十光阴一转头,新白已能班旧绿。偶怀起灭寒生粟,盖亦超然坐观独。
便望云山归去来,无生之师在岩谷。由禅而入从真修,休效诸山编语录。
如来藏里磨尼珠,走上玉炉光断续。螺髻明,鹊巢惊。
向死生中脱死生,象罔得之方始灵。扫除物我双何有,怀抱乾坤一混成。
十三位上窥忧喜,正法眼开无处避。是时人道真仙子,方尚图中旧行止。
延平阁閒望 其二
南北山形两斗龙,画桥横锁水西东。百花岩上人长在,谁识神仙指顾中。
访曾君施不值
有怀高论已经年,不落中间与两边。世路几人机寂寂,春风何处韵翩翩。
四声险韵应寻句,一炷清香想看禅。我更欲劳三吐哺,周公今付伯禽贤。
容照岩
慎独幽人坐处深,阳精阴魄许相寻。也知自有天光在,谩借馀辉照我吟。
六祖传付偈颂 其三 三祖
地种精华总是无,无中和会一神珠。前缘谁是传衣子,水月如心可上图。
读罗隐孟郊集
罗隐寓以骂,孟郊鸣其穷。始读郁吾气,再味濡我胸。
如何志与气,发作瓶瓮中。大见无贤愚,大乐非穷通。
弃置二子集,追攀千古风。中兼六义异,下与万物同。
妙象见丹青,利器资陶镕。心手适相遇,变化从色空。
感寓复收敛,兀然无我翁。
八声甘州(初秋)
东湖留题 云门馆
冥冥出世既云往,急急度人还复来。会当为物落城市,谁探北扉秦未秦。
下视东秦在诸掌,一念已到非蓬莱。与子邂逅固有分,况是胸臆无纤埃。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哭陈商老
陈朝议挽辞 其二
送范子镇
次陈子真见别 其一
送人归浦城
懵鹰行
送纪宣教
登汴堤
送方在元赴固始
神宗皇帝挽辞 其一
送公济朝议守长乐 其一
送人归符离
观游山记感旧寄霍子侔
偕王道观雪中联句 其三
延平阁閒望 其八
偕王道观雪中联句 其八
六祖传付偈颂 其三 二祖
次东阁内翰感旧之韵
六祖传付偈颂 其八 六祖
万竹轩 其六
偶成四绝书寄子坚道契 其四
考试军器所和敦礼兵部见示之什
偕王道观雪中联句 其十三
送斛绛侍亲之官
减字木兰花 竞渡
寄题溪堂
还乡简清臣潜夫 其一
偕王道观雪中联句 其二十二
东湖留题 驻兴桥
宴琼林(东湖春日)
将游苕溪先寄同志
平山堂 其一
万竹轩 其八
悼陈伯修殿院 其三
还乡简清臣潜夫 其三
秋暑喜雨
夏日窗下
钱塘山居早起
贻如祖大师 其四
偕王道观雪中联句 其六
渔者 其三
题仁寿阁
暑中 其一
汴河解冻郭公域将行以诗奉寄
湖上閒赋 其五
东湖留题 鸿雁渚
送张信道
荔子 其一
东湖留题 赠周生
元会次宰臣之韵 其三
寄五峰长老
题南华洞
赠崔风子
贻李接士
曾鲁公挽辞
六祖传付偈颂 其一 六祖
偶成四绝书寄子坚道契 其三
寄王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